1.中醫最講究的是什么
中醫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武術等豐富的養生技術。而在眾多的養生技術之中,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
中藥使用的是自然植物,具有純天然屬性,因此中藥本身就是低毒副作用的。中藥是復方,中藥復方在各味藥材的使用上講究“相需、相使、相畏、相殺”,各種成分相互制約,相互中和,可以有效減毒,使其體現不出毒性。更何況中藥從來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它的“由內而外”的美麗確是讓許多女性比較有好感。
中醫在人體健康的維護上,始終追求自然,遵循順應人體生理活動的規律,反對任何違反自然規律的做法。從中醫治療手段上講,均是“因其可”而為之, 絕不會為了單純追求美麗而違背人的生理功能,破壞人體形態結構。
中醫通過藥餌飲食、針灸推拿等方法,全面調節人體系統,使人體系統實現自組織、自穩態,從而將生命活動調整到最佳狀態,這樣新陳代謝都正常,膚質怎會不細膩光滑有彈性呢? 在講求個性的年代里,中醫恰恰是最講究“度身訂造”、“個性化護理”的。中藥處方講究辯證論治,中醫的辯證論治,實現了現代人所倡導的個體化護理的愿望。因為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理特點,即個體化差異。只有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進行護理,才是最符合自然規律的護理。
2.中醫講究的是什么
不知道你具體想知道什么了,中醫知識那么廣,給你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啊。
因為,上醫醫病之前,下醫醫病之后,意思就是說,厲害的醫生在你沒得病之前就看出來你將要得什么病并對你進行治醫了,我們知道的扁鵲就是這樣一個人,下醫醫病之后就是你有病了,他把病給你治好了,現在絕大部分醫生就是這類人。但現在上醫基本是沒有了,第一是這類人要相當厲害,還吃力不討好;第二則是利益的驅使,生存的壓力。
其實四診八綱只是講你得病了醫生給你治病時候用的方法,而中醫真正的有用之處是在它的“養生”。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意思是人類要融入自然;順從自然的走勢,比如我們冬天要穿暖和點,夏天要多休息等等。
這些東西在中國人們是日用而不知道,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什么東西是寒性的或者是熱性的,這些都是中醫里面的東西。但是這個詞最近幾年被惡心的商家弄得亂七八糟的,所以人們就不信了,認為是騙人的,真是國人的悲哀痛。
3.中醫講究的是什么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調理五臟六腑,中醫講究的是養,主養氣血,有精氣神了面色才會紅潤,身體才會健康。
中醫還講究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胃腎,紅綠白黃黑,這些都是中醫講的相生相克,互相依賴,相互循環,生生相惜離了誰都不行。五行五色~火對應的臟器是心,應食紅色的食物;木對應的臟器是肝:綠色的食物是養肝的明目的;土對應的臟器是脾,黃色微甜的食物是健脾養胃的;金對應的臟器是肺,白色微辣的食物是養肺的;水對應的臟器是腎,黑色微咸的食物是入腎的。
24小時器官養生一、晚上9-11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適合聽聽音樂放松心情。二、晚間11-凌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三、凌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四、凌晨3-5點,肺的排毒。
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五、凌晨5-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六、凌晨7-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9、10點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只要掌握了這些中醫養生知識,你就有擁有健康的身體。中醫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1,整體觀念就是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的想法。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
2,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診斷治療疾病的思維方法和過程,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個階段病理反應的概括,包括了病變的部位,病變的原因,病變的性質,還有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辨證,就是認識這個證和識別出這個證的過程。
4.中醫用藥有什么講究
中醫用藥的基本原理是:辯證施為,以藥力調平衡。平衡二字是中醫用藥的總綱。人生病都是因身體內不平衡導致的,但若想知道體內何處出現不平衡,則需要辯證了。
您記憶不好需要知道什么會導致記憶不好?腎主智、主髓,記憶不好說明腎精不足了,需要養腎。然后就要分清是什么原因導致腎精不足,陰虛陽虛、內熱內寒都會導致腎精不足,這就需要您來辯證了。
注意若辯證不好就擅自服藥,容易導致病情加重!打個比方,您是因陰虛內熱導致的腎精不足,從而引起了記憶不好。但您辯證錯誤,用溫補腎的方法來調理平衡,無異于火上加油!會令陰虛內熱更加嚴重!病情便會加重。所以您需要注意的是辯證準確以及辯證的方法。
所以您可不能擅自用藥,建議您找位好中醫仔細辯證后進行調理,即可解決問題。
以上便是我對您所提出的問題作出的回答,謝謝。
5.用中藥治病有什么講究
中醫講“是藥三分毒”,其中尤其以一些性寒、味苦的中藥為代表,如果長期使用,就可能會傷及脾胃。
楊毅恒介紹說,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開方也要綜合考慮病人的體質、病情以及藥物的性質和功能。
一般來講,藥物要辨析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其中苦寒藥多用于清熱、瀉火、解毒,但是久服易傷元氣,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如日常服用的板藍根,藥性苦寒,屬于清熱解毒的藥品,對于體質較強、易上火的人群療效較好,但如果患者本身屬于虛寒體質,面色發黃且經常拉肚子,則不宜久服,否則會因其苦寒傷胃,引起胃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癥。
此外,市場上流行的減肥養顏類中藥制劑,大多含有大黃等藥物,而大黃性味苦寒,更不宜久服,否則不但損傷脾胃,還可引發黑腸病、腎結石等病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藥劑科主任郭桂明說,中藥理論有“苦寒傷胃”之說。所以,用藥應“中病即止”,如需久服,則需要根據病情,辨證施治進行整體調理。有些中成藥服用后胃有不適感,因此這類藥品就需要飯后服用,且每服用一周,停藥1—2天,就可達到治療而不傷胃的目的。
郭桂明還建議,對于體質偏虛寒的患者,如經常脾胃不和、容易腹瀉、畏寒肢冷者,可用米湯送服寒性中藥,因為米湯性味甘平,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可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傷害。
楊毅恒最后提醒,很多脾胃虛弱的老人以及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小孩,服用性寒味苦的中藥時更應多加小心,服藥不要超過一周,以免傷害脾胃。如需長期服用,可請醫師根據病情適當酌減藥量。(崔培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醫中藥簡短講究(中醫最講究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