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十六個民族的美食及小故事20字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
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征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
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
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羅”,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馓子)、“亞依瑪扎”(花邊馓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補充: 美食,顧名思義就是美味的食物,貴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邊小吃。但是不是所有人對美食的標準都是一樣的,其實美食是不分貴賤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可以成之為美食。
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的東西。美食遭遇心情的時候,美食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
2.蒙古族的特色飲食 100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干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肴,有經驗的廚師還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種食療菜肴。為便于保存,還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臘肉。
3.關于民族特色的食品一百字左右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于飯菜一鍋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4.56個民族飲食方面的特色
藏族以青梨、小麥為主糧,(河谷地區還有稻谷、玉米等)。
以酥油、糌粑為主要日常飲食。酥油茶是藏家待客必不可少的上等飲料。
此外,青梨酒、酸奶、奶茶也是藏家待客的飲品。同時以牦牛肉、羊肉、琵琶豬肉等為主要肉食。
蔬菜有洋芋、白菜、青菜、蔓菁、松茸、一窩菌、露山菌、掃把菌、猴頭菌等。 *納西族 納西族以小麥、玉米、大麥、蕎麥等為主食。
肉食有牛肉、羊肉、雞肉、豬肉等,以水煮為主,佐料較少。濃茶、蘇里瑪酒、包谷酒等是納西人家待客的上等飲料。
蔬菜種類較多,多曬成干菜,以備冬季食用。 *僳僳族 僳僳族以玉米、小麥、蕎麥為主食。
有玉米粥、玉米花、玉米粑粑、面果飯等為日常食品。主要肉食有豬、牛羊和雞等。
食肉不重炒,講究塊大,煮沸時間短,保持鮮嫩可口。有茶、酒等飲料,酒以自釀為主。
*彝族 彝族以苦蕎、燕麥、洋芋等為主食。蔬菜有青菜、蔥、蒜、蔓菁等。
茶和酒為彝家的最佳飲料,以自釀蕎麥酒為名酒。肉食以坨坨肉為主,色香味美,風味獨特。
面對著主人真誠的笑臉,喝著純凈香甜的青梨酒,或者淳香可口的酥油茶,品著具有獨特風味的香脆可口、酥而不膩的各式糕點……這一切定能讓您回味無窮。
5.56個民族飲食方面的特色
藏族 藏族以青梨、小麥為主糧,(河谷地區還有稻谷、玉米等)。
以酥油、糌粑為主要日常飲食。酥油茶是藏家待客必不可少的上等飲料。
此外,青梨酒、酸奶、奶茶也是藏家待客的飲品。同時以牦牛肉、羊肉、琵琶豬肉等為主要肉食。
蔬菜有洋芋、白菜、青菜、蔓菁、松茸、一窩菌、露山菌、掃把菌、猴頭菌等。 *納西族 納西族以小麥、玉米、大麥、蕎麥等為主食。
肉食有牛肉、羊肉、雞肉、豬肉等,以水煮為主,佐料較少。濃茶、蘇里瑪酒、包谷酒等是納西人家待客的上等飲料。
蔬菜種類較多,多曬成干菜,以備冬季食用。 *僳僳族 僳僳族以玉米、小麥、蕎麥為主食。
有玉米粥、玉米花、玉米粑粑、面果飯等為日常食品。主要肉食有豬、牛羊和雞等。
食肉不重炒,講究塊大,煮沸時間短,保持鮮嫩可口。有茶、酒等飲料,酒以自釀為主。
*彝族 彝族以苦蕎、燕麥、洋芋等為主食。蔬菜有青菜、蔥、蒜、蔓菁等。
茶和酒為彝家的最佳飲料,以自釀蕎麥酒為名酒。肉食以坨坨肉為主,色香味美,風味獨特。
面對著主人真誠的笑臉,喝著純凈香甜的青梨酒,或者淳香可口的酥油茶,品著具有獨特風味的香脆可口、酥而不膩的各式糕點……這一切定能讓您回味無窮。
6.關于寫各民族特色飲食的作文
羌族 中國羌族(古羌和現代羌族)——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 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余人。
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蕓豆是著名特產。有自己的語言。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于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
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06072萬。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現代羌族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書面多用“日麥”與“爾瑪”(如網絡名人天仙妹妹就叫爾瑪依娜),意為“本地人”、“人民”,“日”為發語詞,無實意,“麥”或“瑪”為實詞。 羌族聚居區處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羌區境內有岷江、黑水河、雜谷腦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
這些河流水勢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是修建水電站的理想之地。從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樓和梯級電站如明珠萬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懷抱里。
羌族語言、文字現狀 (一)羌語支語言情況簡介 羌語支語言是我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群語言。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國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一些學者為了解決羌語的支屬問題,借助同語族有關親屬語言的平面比較后,初步提出在藏緬語族內設立一個羌語支。
后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語種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獻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語支的說法。 羌語支語言全部分布在我國境內,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一種文獻語言。
它們是,羌語、普米語、木雅(古稱“彌藥”)語、嘉絨語、爾龔語(道孚語)、扎語(扎壩、扎巴語)、卻隅語、貴瓊語(魚通語)、爾蘇語(栗蘇語、多續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西夏語(文獻語言)。羌語支本身可以分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語支的影響大,后者受彝語支的影響大。
有些學者認為嘉絨語應屬藏語支,還有些學者認為西夏語應屬彝語支。 羌語支語言有明顯的共同特點:語音方面復輔音豐富,單輔音聲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緊,韻尾大體已丟失,聲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人稱代詞有格,量詞與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式、趨向等語法范疇,用前后綴方式表達,各語言表示相同語法意義的前后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范疇,結構助詞比藏語支語言豐富;詞匯方面,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和藏語借詞,各語言之間的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現代羌族的民族文化 (一)“白石瑩瑩象征神” 羌族的宗教信仰還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階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此外,道教、佛教(漢傳與藏傳)、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在羌區均有影響,尤以藏傳佛教最為顯著。
自然崇拜主要表現為對白石的崇拜,所謂“白石瑩瑩象征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樓頂上供奉著5塊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
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樹與羌民的生產、生活至為密切,所以便成為崇拜對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靈還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門神、倉神、碉堡神等等。
另外,羌族各村寨還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對正神祈其保佑,對邪神則請“釋比”作法驅除。
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現在對本家族祖先、人類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為神來膜拜,如建筑神、戰爭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龍山太子等。
另外,羌族地區還存在原始宗教的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的遺風。如對羊、猴、龍的崇拜。
羌族的祭祀儀式中以祭天神最為頻繁,以祭山神最為隆重。每天早晨和黃昏,羌民都要在屋頂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燒柏樹枝以表示崇敬。
若遇年節或災禍頻繁,此舉更甚。祭祀山神的活動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進行。
天神、山神皆以白石為代表,祭祀時間各地不同,一般在農歷 、四月、十月,一年1-2次。正月是歲首,四月播種,十月牧收,所以都帶著祈禱和還原的目的。
羌族宗教儀式執行者羌語稱作“釋比”、“許”等,是不脫離生產的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人,只限于男。
7.寫一寫少數民族的美食,特點或制作工藝,和相關故事
居住在麗江的傈僳族喜食陰玉米飯,所謂陰玉米是指秋天剛熟的玉米包,去包葉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陰干儲存。食用時將玉米粒搓下,用木碓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豬頭或豬排微火煮食,作為佳饌。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喜飲一種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時,先將麻籽入鍋用微火焙黃,然后搗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鐘,取出瀝渣,湯仍入鍋放鹽或糖煮沸即可飲用。麻籽茶潔白,多飲也像飲酒一樣能夠醉人。在貢山一帶的傈僳族,受當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有喝酥油茶的習慣。
8.少數民族有特色的食物
藏族 :主食是糌粑,用青稞、豌豆炒熟后磨成面,食用時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放入口中。
新疆的維吾爾等民族 :主食是‘馕'(nang),用面粉加上鹽、蔥、芝麻,有的還加油、肉、奶、蛋或糖,放入烘爐中烤制成餅。
回族 :油炸馓子、油香、粉湯
佤族、黎族:竹筒飯
壯族:五色糯米飯、糯米糍粑
朝鮮族:糯米糕、冷面
新疆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手抓飯
蒙古族:炸羊尾
赫哲族:魚刨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民族特色美食的簡短文字(五十六個民族的美食及小故事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