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婦科學中聞診的簡單介紹是什么
聞診包括耳聽聲音、鼻嗅氣味兩個方面。
耳聽聲音聽患者的語音、呼吸、噯氣、嘆息、痰喘、咳嗽等聲音,可幫助判斷病在何臟何腑,屬虛屬實。如語音低微者,多屬中氣不足;寡歡少語,時欲太息,多屬肝氣郁結;聲高氣粗,甚或語無倫次者,多屬實證、熱證;噯氣頻作,或惡心嘔吐者,多屬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氣急者,多屬飲停心下,或肺氣失宣。
鼻嗅氣味了解病體及病室氣味,以辨陰陽、寒熱。在婦科主要是了解月經、帶下、惡露等氣味。
若氣味腥臭,多屬寒濕;氣味臭穢,多屬血熱或濕熱蘊結;氣味惡臭難聞者,多屬邪毒壅盛,或瘀濁敗膿等病變,為臨床險癥。
2.中醫婦科學傳統的研究范圍有哪些
中醫婦科學傳統的研究范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嗣、臨產、產后、;乳疾,癥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項。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規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婦女在臟器方面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會發生經、帶、胎、產、雜等特有的疾病。
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說:“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妊、生產、崩傷之異故也,所以婦人別立方也。”由此說明,婦女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討論。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說:“男婦兩科同一治,所異調經崩帶癥,嗣育胎前并產后,前陰乳疾不相同。”這是對中醫婦科疾病范圍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3.中醫婦科學常用外治法有哪些
外治法是中醫治療學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治療中醫婦科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
常用的方法如下。 (1) 坐浴:中藥煎取湯液1000?2000ml,趁熱置于盆器內,患者先熏后坐浸于藥液中,起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消腫止痛及軟化局部組織的治療作用。
坐浴后一般不再用清水沖洗,也無須拭干,待其自然吸收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或患處潰爛出血或月經期禁用,妊娠期慎用。
(2) 外陰、**沖洗:以藥液直接沖洗外陰、**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注意: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生活;月經期停用,妊娠期慎用。
(3) **納藥:將中藥研為細末或制成栓劑、片劑、泡騰劑、膠囊劑、涂劑、膏劑等劑型,納人**,使之直接作用于**或宮頸外口等部位,達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除濕止帶、祛腐生肌等治療目的的治法。 (4) 貼敷法:是將外治用藥的水劑或制成的散劑?、膏劑、糊劑,直接或用無菌紗布貼敷于患處的治療方法。
此外,還包括肛門導人及中藥離子導人。
4.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是怎樣的
(公元1636-公元1949年) 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
清代婦產科的著作較多,流傳也較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輯錄而成,書中辨證以肝、脾、腎三臟立論,論述平正扼要,理法嚴謹,方藥簡效,更有獨到見解,影響久遠。
蕭賡六著《女科經綸》,成書于公元1684年,內容較豐富,間有己見。 亟齋居士著《達生篇》1卷,成書于公元1715年,論胎前、臨產、產后調護之法,難產救治之方,平易淺近,盡人能曉。
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成書于公元1742年,此書由國家組織編寫,內有《婦科心法要訣》,集清前的婦產科大成,理法嚴謹,體例規范,通俗廣傳,成為醫者必讀的參考書。 沈堯封著《沈氏女科輯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全書計2卷,最為晚出,而頗多新說。
其他著作,如陳士鐸的《石室秘錄》、徐大椿的《蘭臺軌范》、葉天士的《葉天土女科》、沈金鰲的《婦科玉尺》、吳道源的《女科切要》、陳蓮舫的《婦科秘訣大全》等;專論胎產的有閻成齋的{胎產心法)、汪樸齋的《產科心法》、單養賢的《胎產全書》、張曜孫的《產孕集》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醫婦科學簡短(中醫婦科學中聞診的簡單介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