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歷史小故事(簡短)
唐朝(618年—907年[1]),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2]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3]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后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4]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5][6][7][8]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9]
2.唐代歷史故事(短小)
【歷史小故事】唐代才子登龍
科舉制誕生于隋朝,發展于唐朝。唐太宗看著那些來考試的書生們絡繹不絕,曾得意洋洋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給了無數書生踏入仕途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
可是,唐代科舉制度只是初步發展,還很不完善,甚至沒有封卷頭的規定。參加科考的考生們一定要得到當權者的推薦,否則便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讀書人若要從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權貴們的薦舉和提拔,而且推薦人地位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科考成績。
于是舉子們與時俱進,為了找到最好的推薦人,往往在考試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帶到京師,呈給當時在政治或文學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這叫做“行卷”。一旦受青睞,就是好的開始,舉子們的科考便成功了一半。
也有人不屑于此。寫下千古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本是將門之后,文武全才。他很自信,不肯依靠家中背景和走高官門路的途徑為官,想要完全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而位列公卿。他沒有想到這是條死路,走到底也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轉。當他想明白時,周圍的人早已發達,他這才悔悟錯過了時機。他窮困潦倒幾十年,直至年過半百,等到好友顏真卿當上宰相,靠顏相的舉薦,才混了個小官。金子總能發光,后來他在安史之亂中一層所長,做了節度使。
在唐代才子的登科故事里,最有意思的恐怕是王維的中狀元。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蘇東坡評價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他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和多種樂器,并不是廣為人知。他的音樂才能直接促成他找到了最好的推薦人。
當時,盡管王維已是名滿京華,可要達到做官這一步,就必須去應考。在準備應考的時候,王維對于這種神秘森嚴的科考也是心中惴惴,大有前途未卜之感。
恰恰這時王維聽說有位詩人張九皋也是小有名氣,是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的弟弟。據說張九皋已經走通了當朝權勢煊赫的太平公主的后門,而公主已答應讓他榜中頭名。這對王維而言,是個壞消息,因為他也很想得第一。
王維有一個好朋友,是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當李范得知王維的苦惱后,對他深表同情。李范說:“太平公主的勢力很大,我們如果硬爭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要從長計議,再想想辦法。”李范在屋內踱來踱去了好一陣子,忽然高興地說:“有了!公主很喜歡音樂,你好好地彈熟幾首琵琶曲,我帶你會見公主。”
5天之后,李范讓王維打扮成伶人的模樣,夾雜在伶人的隊伍之中去見公主了。公主的府第正在宴會,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王維與眾樂伎翩翩起舞。王維眉清目秀、儒雅風流,超凡脫俗,又處在樂伎中顯著的位置上,很快就引起了公主的注目。公主問李范:“他是什么人?”李范回答說:“知音人。”公主聽到這一回答,未免覺得蹊蹺,于是接著問:“既為知音人,所知何音?”李范說:“妙解琵琶。”公主令王維奏上一曲。王維彈奏了一首自己創作的名為《郁輪袍》的新曲。一曲終了,滿座皆驚,大家都十分贊賞他的演奏,同時也都很喜歡這支別有新意的曲子,公主尤為感到高興,頗有“知音”之感。
李范看事情進展順利,立即抓住機會向公主進言:“王維不僅精通音樂,詩文尤其出眾。”此時,王維立即將自己預先寫好的十首詩呈送公主一閱。公主邊看邊稱贊說:“這些詩我過去也都見過,只以為是古代賢人的佳作,沒想到出自少年的手筆,王維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李范又乘機進言:“王維心氣頗高,此次科考他誓得榜首。”公主當然明白話中的含義,她笑了一笑,對身邊的王維說:“放心去吧!像你這樣的人才不會不居榜首的。”
這一年,金秋放榜,王維果然高中第一名。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核實,很多學者認為是后人杜撰的。能確定的是,王維和岐王關系確實不錯,新舊兩唐書上都有記載。王維的詩文是公認的,兩唐書上提到當時某人有文采,多寫到和他有唱和。可見當時的文人頗以能和王維唱和為榮。即使靠學識,狀元也該屬于他。當然這個故事,也從側面讓我們看到了唐代才子的登龍術。
唐代是產才子的時代,才子如恒河沙數,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從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們必須取得權貴們的推薦,就像現在出 國讀博士需要有導師的推薦信一樣,越是有名氣的老師的推薦信就越有效。沒有權貴們的薦舉和提拔,就沒有才子們的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唐代的才子們并非書呆子,他們為取得最好的推薦,早已練就了十八般技藝,堪稱全才。
3.唐代歷史故事(短小)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
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
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
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
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于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
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決心,一定。
4.急求唐朝故事,快
花木蘭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 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于出生年代,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詩是這樣寫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
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后為苻堅所滅。
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后代。
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
與柔然大戰。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么的急促緊張,是多么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
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
“燕山胡騎鳴啾啾。”“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么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锨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聲析山河,勢崩雷電。
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
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
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愿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愿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
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伙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伙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5.唐朝名人故事
李白
故事一: 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游, 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故事二: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臺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 而且寫得一手好篆, 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 曾將他召至內殿, 請教經法, 還為他造了陽臺觀,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 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不凡, 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 更是驚嘆不已, 稱贊其“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余, 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 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 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故事三: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 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 對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于前, 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 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 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贊賞, 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是草擬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 賦詩紀實. 雖非記功, 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 以盛況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艷羨, 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 李白自然侍從同去, 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 歌頌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賞識. 此時, 玄宗寵愛楊玉環, 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 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 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 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 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 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 他們如烏云一般籠罩著長安, 籠罩著中國, 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 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 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 自己雖在長安, 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 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 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誰料就在此時, 倒被賜金放還, 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 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朝故事大全簡短(唐朝歷史小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