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哈尼族介紹
哈尼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紅河、瀾滄江沿岸和無量山、哀牢山地帶。
主要從事農業,他們勤勞勇敢,善于開墾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節)、六月年(苦扎扎)等節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的彝語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種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種土語。
哈尼族原來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綠春縣大寨哈尼語的語音作為標準音,創立了一套哈尼族文字方案。
2.簡單介紹哈尼族的火把節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并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后,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里接過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于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后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3.跪求完整的哈尼族資料
哈尼族 梯田文化的杰出創造者——哈尼族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現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縣,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市、州、縣也有分布。
哈尼族見于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余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
哈尼族原無文字,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試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
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
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首府個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
哈尼族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魂不滅,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舞蹈。
男女老少都喜歡隨身攜帶巴烏、笛子等樂器。以農歷十月為歲首,傳統節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節)。
在起伏連亙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幾十級、上百級的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云海,蔚為壯觀。 千百年來,面對高山峽谷的生存空間,哈尼人民創造、總結出一套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
他們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條件,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通過水筧溝渠引進梯田。到了初春,形狀各異的大小梯田盛滿清泉,在明媚的陽光下,山風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間,層層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塊塊綠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黃。
這簡直就是一幅變化奇巧、簡樸秀美的水墨畫。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伙子的臉。
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樣,若是他筑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贊,并贏得姑娘的愛慕。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計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后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并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里。
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里養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后,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
深秋時節,在收割稻谷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牛是耕種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習俗經久不衰。
母牛生下牛犢,全家即上山覓割嫩草喂它,有的還加喂肥肉和紅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舊衣服、棉絮為之包裹御寒。牛犢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將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飯放在牛廄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數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飯團,給牛各喂一團后,家人分取一團就地食用。
此俗意味著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紅河縣部分地區葉車婦女的服飾獨具特色。婦女頭戴白布縫制的尖頂軟帽,后面一截燕尾邊沿繡有精美的花紋;上著靛青色對襟短袖寬口土布衣,無領無扣,用10余厘米寬的五彩腰帶圍腰;下穿緊身超短褲,視短褲緊勒至現出臀部原形為美,短褲以下全部裸露。
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們都憑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稱作“拉八”的短褲,深為少女喜愛。
她們自裁自縫,穿時褲口緊貼大腿一層層向臀部上卷并向內別,最后短褲縐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葉車女子向以多衣為榮,因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顯得好看。
上衣分外衣、襯衣、內衣三種,通常在內衣下擺處加數道青藍色假邊,顯得鱗次櫛比,令人目眩。不過,到了年節喜慶之日,姑娘們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襯衣、一件內衣。
同時,手戴銀手鐲,胸前掛一對銀鏈,腰的兩側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叮當作響,顯得多姿健美。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于它的歷史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昆明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求生存,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褲,分多路出擊,突圍終于成功,最后遷入今滇南各地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便將那時的穿著沿襲下來了。
蘑菇房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來他們遷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
4.哈尼族服飾的哈尼族簡介
哈尼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125.4萬多,絕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占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語言,并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
5.哈尼族的特點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梯田稻作文化尤為發達。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許多受國家保護的珍禽異獸。紅河自治州個舊市,是聞名我國的“錫都”。
哈尼族少女頭飾
哈尼族的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異,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繡五彩花邊,系繡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哈尼族簡短介紹(中國哈尼族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