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散文內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賈平凹于傳統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文中。
在他文中,不難發現賈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現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
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
他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實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又經常忽視的景象,但卻能引人入勝。
在他的《丑石》、《靜虛村記》、《夜游龍潭記》等篇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一藝術特質。
他的散文,濃的如酒般醇厚綿長,淡的如溪水清純透明。
在一種古樸而又平淡的氛圍中,賈平凹道出他對生命、歷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種深邃的哲思。
擴展資料:
人物經歷
賈平凹(拼音:Jiǎ 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賈平娃,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
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陜西分會副主席。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
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創刊《美文》。
1993年創作《廢都》。
1997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
2008年,憑借《秦腔》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憑借《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賈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