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
龍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其它更有詩、和歌、俳句、隨筆、散文、游記、論文等多種。
龍之介的小說始于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后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
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
1925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
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
芥川龍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借古喻今,針砭時弊。
它們可分為5類: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羅生門》和《鼻子》系根據古代故事改編,揭露風行于世的利己主義;《地獄圖》(1918)寫一個服務于封建公侯的畫師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成就而獻出女兒和自己的生命,抨擊暴君把人間變成了地獄。
芥川龍之介
②取材于近世傳入日本的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如《煙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眾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戶時代的社會現象,如《戲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內藏助》(均1917)等。
在《戲作三昧》中,通過對主人公瀧澤馬琴的內心活動的描寫,闡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惡的現實之外的處世哲學。
④描繪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日本社會的小說,如《手絹》(1916)、《舞會》(1920)等。
《手絹》諷刺了日本明治時期思想家新渡戶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國古代傳說的作品,如《女體》、《黃粱夢》、《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圖》(均1920)等。
十月革命后,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也在時代的影響下,著重寫反映現實的作品。
其中有歌頌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頹唐消沉形成明顯對照的淳樸善良的農村姑娘《桔子》(1919),表現現代男女青年苦悶的《秋》(1920),刻畫少年心理的《手推車》(1921),描寫農村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塊地》(1923),嘲諷乃木希典的《將軍》(1920)以及批判軍國主義思想、對下層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個寶》(1927)。
芥川龍之介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幻滅感。
1927年初,發表《玄鶴山房》,通過老畫家之死,揭露家庭內部的糾葛,反映了人生的慘淡和絕望心情,暗示舊事物的衰亡和新時代的來臨。
寫這篇作品時,芥川已萌自殺的念頭,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樓》等充滿了陰郁氣氛。
《河童》(1927)通過虛構的河童國,抨擊人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
遺作《齒輪》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狀態。
評論集《侏儒的話》(1923~1927)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寫了148篇小說,55篇小品文,66篇隨筆,以及大量的評論、游記、札記、詩歌等。
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苦心孤詣地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
他的文筆典雅俏麗,技巧純熟,精深洗練,意趣盎然,別具一格。
在日本大正時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為了紀念芥川在文學上的成就,從1935年起設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學獎”,它一直是日本獎勵優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學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芥川龍之介的歷史小說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