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兩者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首先,張清平版《林徽因傳》比較詳細,文筆自然流利,偏寫實風。
并且寫作態度認真負責,寫作過程中參考大量文獻,將林徽因這個人勾勒得生動詳實。
而白落梅版的《林徽因傳》,我覺得完全不能夠稱為傳記,書中有大量不符合史實的描寫,對林徽因建筑方面的成就略過,只寥寥幾筆,卻對她與徐志摩之間的戀情大肆描寫,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將林徽因神話,雖然文字華麗,但瑕疵不能被掩蓋。
如果想通過書本了解林徽因的話,我比較推薦張清平的版本。
擴展資料: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為“徽因”。
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筑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綜合評價: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
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
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筑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云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
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林徽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張清平和白落梅寫的林徽因傳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