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萬籟俱寂。
聽著鐘表傳出的“滴答滴答”的時間的聲音,靠著溫軟的散發著太陽味道的被褥,在柔和的燈光下,手捧褐色封面的《心靈處方》,與作者一同感受人生的悲歡離合,一起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思考身邊的小故事帶給我們的生活啟迪,予我來說,是畢淑敏帶給我的“悅讀”幸福。
我欣賞畢淑敏。
她的作品總能浸潤到我的內心深處。
《紅處方》《血玲瓏》是我最早讀到的她的作品。
隨著她細膩柔軟的筆觸,我總能與書中的主人公一起經歷命運的跌宕起伏。
作為一位女性作家,畢淑敏以敏銳的目光描摹著人們的各種生活狀態。
《心靈處方》是一本撫慰心靈的散文隨筆集,《流露你的真表情》《保持驚奇》《我很重要》等73篇作品反映了現代人在生活壓力之下造成的心理傷害和精神迷惘,教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成長中的彷徨,讓人在困境中找回自信。
畢淑敏46歲時開始學心理學,之后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心理診所,但就在她的診所門庭若市時,她卻激流勇退,徹底告別心理咨詢師的身份,再次回歸文壇。
究其原因,按她自己的說法便是:“來訪者太多,讓人產生了精衛填海般的絕望”,于是她重新拿起了筆,推出了這本《心靈處方》。
書中有一部分素材是源于她的心理診所接待的來訪者,它將這些故事經過強烈的變形和濃縮,抽取了其中的典型,輯錄成冊。
我曾質疑畢淑敏。
因為畢淑敏的一些觀點乍聽起來是令人咂舌甚至是違背常理的,但細細咀嚼,卻又拍案,不禁為她超乎常人的深邃洞察力而叫絕。
推開另外一扇窗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人的思維往往有著別樣的風景。
于是,我又佩服畢淑敏了。
對于婚姻,畢淑敏在《婚姻斷想》中提到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婚姻關系是人類所有關系中,最為親密和最為緊密的關系。
”我初次看到這話,和作者的第一反應是一樣的,覺得不以為然。
因為我也以為,母子關系、父子關系甚至祖孫關系,難道不是更為親密和緊密的關系嗎?
但是作者認同了這位心理學家的看法,并且后面對她進行了大量的闡釋:“愛一個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個體,這在某些動物,完全可以做到,近乎是一種本能。
比如一只母鹿在餓獅襲來的時候,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仔鹿的生命。
動物界重復過無數次這樣可歌可泣的場景,向來誰都不會懷疑的。
但是愛一個和自己沒有絲毫血緣關系的個體,直至結成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關系,這只在人類社會中才存在。
”讀到此處,自己恍然大悟。
在《飄揚的長發與人生的幸福》中,畢淑敏是這樣看待婚姻的:“其實在婚姻這件事上,絕對的好或是絕對的壞,大約是沒有或是極少的,有的只是常態,只是平衡,只是相宜。
……我很喜歡一個詞,叫做‘志同道合’,人們常常以為這句話是指事業,我覺得寫予婚姻更妙。
……戀愛婚姻是一個尋找對方更是尋找自己的過程。
你整個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都在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中,得以延伸和凸現。”
就連平時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煙灰,畢淑敏都能把它與人的修養聯系起來。
她在《像煙灰一樣松散》中這樣寫道:“煙灰,尤其是那些優質香煙燃燒過的煙灰,非常松散,幾乎沒有重量和姿態,真一個大象無形。
他們懶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
其實,在煙灰的底部,棲息著高度警覺和機敏的鳥群,任何一陣微風掠過,哪怕只是極清淡的嘆息,他們都會不失時機地騰空而起駕馭飛行。
他們的力量來自放松,來自一種飄揚的本能。
這些本身沒有結構,沒有動力,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粉末,在某一個瞬間卻駕馭能量,飛向遠方。”
對煙灰細致入微的描述,正是為了做好向它學習的鋪墊:“在危急時刻,能保持極端的放松,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修養。
是一種長期潛移默化修煉提升的結果。
我們常說,某人勝就勝在心理上,或者時候某人敗就敗在心理上,這其中的差池不是指在理性上,而是這種心靈張弛的韌性上。
沒事的時候,看看煙灰吧。
他們曾經是火焰,燃燒過沸騰過,但它們此刻很安靜了。
它們毫不張揚地聚精會神地等待著下一次的乘風而起,攜帶著全部的能量,抵達陽光到達的任何地方。”
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被她娓娓道來的敘述所誘導,就像書的腰封上所說的:“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智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緩緩地道著一個個神秘的小故事。
這些故事會讓你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看到一線柔和的晨光,你將因此找到心靈的出口。
”而畢淑敏為我們打開這些出口,是通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路徑。
創作基于情感。
“人生有情感,遇物牽所思”,情感是人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
喜、怒、憂、思、悲、恐、驚;愛情,親情,友情;真感,善感,美感,這些情感寄居在我們的頭腦中,流淌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
運用那些普普通通的常用漢字,畢淑敏能把這些情感表露出來,能把滿腔的震撼塞進我們的胸膛,能搬走我們心頭堅硬的磐石,也能讓我們變得柔情似水。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就是情感的魅力。
創作基于生活。
每時每刻,不同的人身邊都在發生著不同的故事。
書中的故事,有些是作者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有些是她所聽到或見到的。
“己方”和“他方”的經歷,共同構成了文章的骨架,共同詮釋生活帶給我們的無盡思考。
在這些樸實庸常的生活故事里,畢淑敏以醫生的獨到眼光,細致入微地一點一點地將生活的苦痛和“病因”找出并解剖,頌揚了人生的美好,但也不回避人性的黑暗。
正是因為有了黑暗的存在,我們才會更加珍惜陽光帶給我們的光明。
創作基于思考。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畢淑敏以一個女人的細致觀察,對生命的本質進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有對人的本性進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對幸福、仇恨、苦痛進行心靈深處的探究。
這些,都是在情感和生活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思考,是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升華,是經過自己的“大腦兵工廠”深思熟慮概括總結出的人生哲理。
“有些事情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會懂得,等到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而畢淑敏,使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懂得了一些我不再年輕的時候才能懂得的事情。
《心靈處方》讓我對周圍有了更確切的感知,我能夠隨著作者細膩的筆觸目光清澄地注視著書中故事每一個主人公的眼睛,傾聽心與心碰撞的清脆聲響。
這讓我更加珍視與我有著“血緣之愛”的親人,因為我們共同承載著醇厚綿長的親情;我也會好好把握與我有著“非血之愛”的愛情,因為我們共同為著理想的生活和生活的理想攜手并進;我也更加慶幸自己身邊有這么多讓我時時感到溫暖的友人,他們用不求任何回報的友情為我的生命增添活力。
還有師生情、同窗情,還有同事們對我的關切和包容,甚至是陌生人一句禮貌的話語,一個會心的微笑,都足以讓我感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我常常慨嘆自己當不了一個作家,因為我沒有畢淑敏她們那些作家那樣豐富的閱歷;也常常懊惱自己沒有她們那樣睿智的思辨,因為我沒有如此這般深厚的文化底蘊。
但是,他們的文字,使我的閱歷增加,使我的視野開闊,使我對人生、對生命、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既然自己不能親歷祖國的山山水水,不能親自經歷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那,我就從她們靈動的文字中尋找答案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心靈處方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