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人物形象: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創始人,東漢沛郡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后世尊稱為“老祖天師”。
洪信,《水滸傳》中為宋仁宗嘉佑年間殿前太尉。
受宋仁宗詔命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赴朝,祇禳瘟疫。
辦完公事后在龍虎山上清宮住持真人的陪同下游山,游到上清宮“伏魔之殿”,主持真人稱那是大唐洞旋國師鎮妖之處,不肯打開。
洪信依仗權勢強迫住持真人打開“伏魔之殿”,結果放走了殿內鎮壓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這一百零八星即應了后來的水滸一百零八好漢。
主要情節: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見天師不成。
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打開“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禍。
他吩咐從人,隱瞞走妖魔一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
擴展資料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于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
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
《水滸傳》問世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后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范。
明清兩朝,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水滸傳》續作,另有很多小說、戲劇等以《水滸傳》中的故事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說《金瓶梅》就是從《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情節發展而來的。
另外,《水滸傳》還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國外很多國家流傳開來,如18世紀流傳到日本、朝鮮,朝鮮最早的小說之一《洪吉童傳》和日本曲亭馬琴的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的創作,都受到了《水滸傳》的影響。
19世紀,《水滸傳》又流傳到了歐美各國,出現了德語、法語、英語等譯本。
參考資料:水滸傳-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水滸傳》第一回人物形象和主要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