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并不是通過一件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他的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擴展資料:
莫言創作特色:尋根文學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莫言早期受到福克納的啟示,將“高密東北鄉”寫到了稿紙上,莫言表示:“我也下決心要寫我的故鄉那塊像郵票那樣大的地方。
”于是從1985年《白狗秋千架》開始,莫言高舉起了‘高密東北鄉’的大旗,如同一個草莽英雄現世,創建了自己的文學王國
通過對自己故鄉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狀況的描寫,傳達了某種帶普遍性的人性內容和人類生存狀況,將一般的鄉情描寫轉化為對人的“生存”的領悟和發現。
這樣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鄉土文學”的狹隘性和局限性,而達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莫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是哪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