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墻。
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
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象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
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
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夏天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棗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這時他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沖刺。
[賞析]本文寥寥數百字卻堪稱當代散文中難得的精品。
文章起筆連用三個比喻“一鍋冷水”“密密厚發”“黛色長墻”看似撲拙卻從感覺和視覺上貼切地再現了“整個夏天”“芊芊細草”“淡淡綠煙”的特點勾勒出夏景的宏觀。
而“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一句則宛然上述一組鏡頭的畫外音樂。
這兒的“煩”顯示著夏的熱力卻絕不沉悶悠悠溢出樹間的聲聲長鳴映襯著夏景的明快烘托著一種“蟬噪林逾靜”的氛圍也更加表現出夏日大地的充實、厚重。
于是在聲色互補、虛實交融之中作者已經為全文定下了昂揚積極的主調。
秋頌(仿寫〈夏感〉)
充滿整個秋天的是一個愉快,輕松而又緊張的旋律,門前梧桐的葉子已經由嫩綠變成了枯黃。
好像在“一石激起千層浪”過后水面上的波紋逐漸變小消失而水面終于平靜了一樣,那冬天里的日光漸漸變得如慈母溫暖的雙手,天空也由晦暗逐漸變得明朗。
愛在夏天里吟唱的蟬兒不多見了,卻換來寂寞的蟋蟀,隱在石縫中一陣陣的哀鳴。
柔和的日光撫摸著碩果累累的大地,果實謙虛的彎著腰,俯視著腳下的落葉,幸存的昆蟲,俯視著南飛的鳥兒,像在碧藍的天幕下掠過的一群飛機,藍色籠罩了世界上的一切,清涼的風兒飄動著,飄過果園,吹送著香甜的果香。
那夏天的酷熱之氣經過一月的休養,這時已消成一種溫和之勢,在果園中游動,在天地間凝聚。
秋天到了。
秋天的色彩是天藍的,按意境的觀點看,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夏之色為熱的赤,如烈日,如火苗,充滿著活潑的激情,冬之色如冷的白,如雪花,如冰凌,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秋天正當這夏與冬之間,自然應了這溫和的藍色,激情之季已過而余熱還未盡,正是一個賦詩作畫,努力讀書的旺季。
你看,果實剛剛摘過,果園里那葉子已經枯黃的蘋果樹,那落了半樹葉子的梨樹,那在一旁作著點綴的楊柳,梧桐,那在地上匍匐著的野草,無不表露出溫和的神色。
這時它們并不是在哀泣自己不如昔日,風光,而是在微風的吹拂下,徐徐休憩,等著冬天來為它們蓋上棉被。
秋天的旋律是明快的,人們的狀態都很樂觀。
你看教室里那些埋頭讀書的學生,低著頭,弓著腰,只是想著快學,快學,考試來臨了,又想著努力,努力。
他們早起晚亦夠苦了,作業寫完還要預習功課,可是困意來了,看看窗外,月亮可是已經偏西。
考試考完了,終于該松了一口氣了,又去準備下一場考試,但是他們卻沒有一點秋悲秋愁,反倒以苦為樂。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他們的樂觀寫在秋冬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秋愁秋思,卻極少有歡樂的影子。
大概,古道西風,蕭蕭梧葉,總是有著一種哀怨的愁緒。
愛多愁善感的人,自然不會發現這種愉快的旋律。
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夏與冬之間的天藍的秋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美文摘抄和仿寫和賞析各200字誰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