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農——進步卻不合時宜 、倔強、坦率、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形象
文章在留日學生的反清運動和辛亥革命后紹興社會動蕩的背景下,描寫了范愛農熱愛祖國,倔強耿直,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性格特點。
范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
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范愛農故意針對他。
后來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并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斗爭的內容,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
后來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
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斗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后魯迅得知了范愛農與友人游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
有評論說范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如文中寫“他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藐視。
“,通過典型的外貌描寫,形象地刻畫出一個倔強、坦率、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形象。
擴展資料:
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范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
“我”同范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鄉后,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
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
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
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愛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朝花夕拾里的范愛農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