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酒斬華雄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后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愿往。
”紹喜,便著俞涉出馬。
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眾大驚。
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紹急令出戰。
潘鳳手提大斧上馬。
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
”眾皆失色。
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立于帳前。
紹問何人。
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
”紹問現居何職。
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
”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
”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
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
其酒尚溫。
后人有詩贊之曰: 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
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曹操大喜。
只見玄德背后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里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
”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命公孫瓚且帶玄德、關、張回寨。
眾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撫慰三人。
本來,這是一個戰斗英雄斬將立功的戰斗場面,一般的寫法總是要大寫特寫戰場的情景;然而在這里,作者卻不直接去寫戰場,而是著意來寫會場;把戰場放在會場后面來寫。
會場的空氣和人們的情緒又完全受著戰場的支配,就象是一幕劇,場景始終不換,戲一直在中軍賬里開展,戰斗放在后場進行。
可是,戰場上的殺聲、鼓聲、喊聲卻一直震蕩著會場上人們的耳鼓和心弦。
例如,鼓聲、殺聲、折兵斬將,這些戰場情景全是耳聞,這是虛寫;議論、爭吵、派兵遣將,這些會場情景才是眼見,這是實寫。
又如,全場的中心人物關羽往來于戰場、會場之間;他的沖鋒陷陣的戰斗聲勢和神威,是耳聞,這是虛寫;“鸞鈴響處,馬到中軍”的剎那之間,可以說既是耳聞又是眼見;“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的英雄氣概,才是眼見,這是實寫。
而會場上的人們,時而“大驚”,時而“失色”,時而“失驚”,時而又“大喜”,時而又“大怒”或“大叫”。
這些在會場表現出來的人們的激蕩不安的各種情態,又無一不和戰場上的動靜緊緊相關。
這樣就把戰場和會場緊緊連在一起了。
同時,由于既有會場,又有戰場;既寫耳聞,又寫目睹;既有實際情景的描繪,又有情勢氣氛的烘托;即所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就對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一種傳神壯威的作用。
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的具體運用就體現于此。
虛實結合使作品達到了異常精煉的程度,而且體現出了不同于其他戰爭描寫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一、這種實寫會場,虛寫戰場的藝術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擴大了表現的內容,豐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既不至于陷于孤立地去表現一個人或一件事,同時又可以通過一個人或一個件事巧妙地揭示諸侯聯軍內部的復雜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復雜的矛盾關系突現出來。
“斬華雄”本是一個戰事,在這個有限的篇幅里,既要寫戰爭場面,又要表現各派勢力的復雜矛盾沖突,體現戰爭的政治性和作品的思想性,還要突現中心人物形象,作者運用實寫會場,虛寫戰場的方法,就可以收到作者預想的藝術效果。
第二、從會場的角度去寫戰場,有利于節省墨筆,又便于取舍,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戰場描寫。
按照一般的寫法,描寫戰爭總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寫戰場上將士們如何與敵搏斗、廝殺、戰鼓催、戰馬叫、大戰幾百回合、你追我逃、人仰馬翻、火光一片、殺聲震天……等等,仿佛身臨其境或親眼所見。
這樣的戰場描寫,在《三國演義》中并不少見。
如“赤壁之戰”的戰爭場面描寫就屬此類。
然而,“斬華雄”則不是這樣。
“溫酒斬華雄”同樣是描寫戰爭,但不一味去寫。
如華雄與俞涉、華雄與潘風、關羽與華雄的交戰等等,應該說這些都是惡戰,交戰的場面無一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
然而作者在這里把這些具體交戰的過程一概省去了,為的是抓住傳神之處,突出精彩的側面,收取以虛寫實、以實補虛的效果。
那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宏偉戰爭場面和氣氛,始終強烈地鼓蕩著讀者的耳膜,依然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關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此可見,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已被作者運用到了非常嫻熟的地步。
第三、這種虛實相結合的手法,有利于創造一個富有特征的情勢和氛圍,從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氣概和精神威力。
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該融合在人物的一切行為當中。
一個戰斗英雄,在他是戰斗行為里自然會帶有自己的性格特點。
《三國演義》的作者就十分善于從他的人物的戰斗行為中把握他的英雄性格。
關羽的戰斗行為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不以玩刀弄杖、拳打腳踢或者酣戰幾百回合的血氣之勇來顯示自己的威猛,而是以凜冽的精神氣魄和逼人的威懾力量見長,所以常常以神速戰術顯示他的英風豪氣,以致使得外來的強敵不可逼近他,就予以制服。
誰要是與他交戰,總是手起刀落,人頭落地,行動異常迅速。
神速,此乃關羽戰斗行到動的一大特色。
在“斬華雄”這個情節里,作者為了突現關羽“神速”的戰斗風格,運用了虛實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一個富有特征的情勢和氛圍,從而使中心人物關羽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可謂是匠心獨具。
例如,作者并不直接描寫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只是著意渲染華雄如何勇不可擋,眾諸侯如何驚恐失色,這都是為了造勢。
關羽在一杯酒尚有余溫的頃刻間,已提了華雄的頭,擲于中軍帳前。
雖然沒有直接寫關羽之勇,但卻通過華雄的驍勇、諸侯的驚恐創設了一個富有特征的情勢和氛圍,把關羽的威武形象襯托得更加鮮明生動。
這里有虛寫,有實寫,實寫會場,虛寫戰場;實寫戰斗結果,虛寫戰斗過程。
由此可見,要烘托中心人物的特征,就必須為此創造一個富有特征的情勢氛圍;要創造這樣一個情勢和氛圍,虛實結合是理想的寫作手法;這也是作者巧妙的構思安排。
2曹操煮酒論英雄
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陰云漠漠,聚雨將至。
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
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
”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
請試指言之。
”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
”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實有未知。
”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生,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
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
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這一段故事發生在曹操在白門樓勒殺呂布后,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獻帝和劉備論上了親戚,并稱劉備為皇叔。
謀臣勸說曹操早日干掉劉備,免得劉備日后做大,曹操嘴上說:“實在吾掌握之內,吾何懼哉?”實則還是有所顧慮,劉備之仁義天下知道,而關羽、張飛都是虎狼之將,于是就發生了曹操對劉備的考驗,發上了以上精彩的一幕。
那日,風雨變化,天外龍掛,用現在的話說,發生了龍卷天氣,于是曹操指天為題,以龍的變化、升隱來暗指英雄的行為,這正指劉備的痛處,劉備就是擔心曹操把他當做對手,就是怕曹操把他當作英雄。
如果那樣,別說劉備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連人頭都會不保。
于是在曹操追問他天下英雄時,他假裝糊涂,處處設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來搪塞,比如袁紹、袁術、劉表等。
以劉備的胸懷,這些碌碌無用之人,又怎么能入他的眼睛?而這些搪塞之語都被曹操寥寥簡略的評價一一駁回,針針見血。
曹操是不是言過其實、過于自負了呢?從三國演義后面的情節來看,曹操的這番話充分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袁術淮北稱帝后,被曹操所破,帶璽欲歸其兄袁紹,被劉備截殺,落魄驚恐而忘,臨死想喝蜜水都不能如意。
袁紹空自兵強馬壯,先自毀長城,拘田豐于獄中,關沮授于軍營,軀許攸于陣前,終被曹操破于官渡,十余年內,其三子先后被曹操所滅。
劉表枉稱六俊,憂慮焦思而亡,而其子更不如他,后人寫詞如此道:劉景升子,豚犬耳。
而孫策空稱江南小霸王,死在許貢三門生下。
看這些所謂“英雄”的結局,曹操的眼光是許等超前? 短文的高潮發生在最后,劉備在曹操面前使用韜晦時,曹操卻不買他的帳,用手一指劉備,再指自己,說: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
一言而石破天驚,梟雄如劉備者也變了顏色,匙箸落于地。
能如此看透劉備胸懷,天下無二人。
而天不滅劉備,忽傳驚雷,劉備這才掩飾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好個急智的劉備。
老天是眷顧劉備的,此時若無驚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劉備的內心世界。
兩人雖同為英雄,在境界上還是有差別,想到曹操獻七寶刀行刺董卓的從容應對,劉備靠的還是天的眷顧啊!但假設劉備真死于此地,諸葛亮就不會出場,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就嘎然而止!
這段描寫,總共732個字,如此短小的篇幅,卻把兩個人物活然于紙上。
一個如升龍,躍于云上,虎視天下,所謂視天下無一物,曹操的措辭是何等張揚,“我必擒之,非英雄,何足為英雄?”等等。
而劉備似隱龍,因為時機沒到,羽翼未豐,還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談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時刻又能急中生智,巧度難關,不愧是曹操所指的英雄。
時間的流逝,能把很多東西一洗而空,豪華高貴的銅雀臺如今早就荒蕪,當年的赤壁古戰場也沒了金戈鐵馬的模樣,但有一種東西卻流傳了下來,英雄主義的光彩和英雄們的故事,始終心口相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精彩片段摘抄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