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熱沙炙烤而干渴難熬的時候,要是遇到這種樹,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劃一道口子,它就會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來讓你解渴。
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樹。
2.不行 仰望帶有一種敬意,表達了我對旅行家書的敬佩,改成看就沒有這層意思了。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國,我們住的一座潔白的小樓門前,有兩棵翠綠的大樹。
它們不同于一般的樹,沒有枝丫,樹干挺拔而修長,只在頂上長著一簇長長的堅硬的闊葉,整齊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開的羽毛折扇,又像孔雀正在開屏。
在非洲別的國家里,不少華麗的住宅或別墅門前也栽著這種樹。
有了這種樹,那些建筑仿佛增添了不少幽雅的情趣。
我還以為這種樹只能在陽光明媚、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長,后來有一次在沙漠中旅行,發現這種樹竟然也生長在茫茫沙海之中。
在黃沙的襯托下,它越發顯得翠綠,充滿了生機。
我問非洲朋友:“這叫什么樹?”
非洲朋友仰望著那翠綠欲滴的闊葉,回答說:“它的名字很別致,叫旅行家樹。”
“為什么叫旅行家樹?”
非洲朋友解釋說:“這種樹原來生長在沙漠里。
人們在沙漠里旅行,受到熱沙炙烤而干渴難熬的時候,要是遇到這種樹,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劃一道口子,它就會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來讓你解渴。
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樹。”
我再抬頭仰望這旅行家樹,不禁肅然起敬。
它出生于貧瘠荒涼的不毛之地,給跋涉沙漠的旅行者以甘泉般的希望。
它移植于繁華富麗的通都大邑,給觀光非洲的旅游者以土色土香的情趣。
它造福于人,并不因環境不同而改變品格。
離開非洲時,我曾想帶回一株旅行家樹的幼苗,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
但是我沒有這樣做。
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樹的品質移植在自己的心
《旅行家樹》反思
《旅行家樹》是這是一篇明白曉暢的文章,課文告訴我們:旅行家樹有著別致的形態以及堅強的性格,形態的美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美,不擇環境地頑強生長給人類造福。
從內容來看,作者從不了解旅行家樹時,因其形狀的美麗和它的“錦上添花”所產生的“喜愛”之情,到聽了同伴解釋后,為其適應環境的能力之強和它的“雪中送炭” 而“肅然起敬”,感情逐漸遞進。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這篇文章似乎不難,但要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獲得自己的感悟卻并不容易。
我尊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規律,由對其外在的認識,到對其內在的領悟,借助文本語言,一步一步使學生的感情與作者走近,產生共鳴。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分兩大塊進行,1、2小節放在一起,了解形態與生長環境,后面部分放在一起,體會樹的內在的精神,也讓學生感受這類文章作者是如何布局的,讓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所感知。
語言豐富,有特色,關聯詞語運用較多,使句子讀起來富有節奏感,有一定的韻律,這也是本文的特點。
如介紹樹的外形:它,沒有枝丫……它,葉子只向兩側伸展……又如:它站在美麗的住宅區,也站在華麗的別墅門前,那么青翠,那么優雅……還有后面的可以怎么樣,也可以怎么樣;既能生長在哪里,也能生長在哪里等等。
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注意朗讀指導,步步深入,多次采取引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句式上的一些規律。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的積累。
課文對旅行家樹的描寫簡單樸實,用詞卻是那么的準確,比喻也是生動、貼切:修長的樹干,長長的闊葉,青翠優雅,像開屏的孔雀,又像展開的扇面,以及第二節的美麗的住宅區,華麗的別墅,秀麗和清幽。
學習中我讓學生聽一遍,聽兩遍,再跟文字見面去讀一讀,記一記,并運用畫面鞏固認識,理解詞語,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來描繪事物的。
課文的第八小節用精練的語言對旅行家樹進行了很到位的評價,通過一組反義詞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旅行家樹可以生長在任何地方,我讓學生結合語言環境進行理解,通過朗讀,讓學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旅行家樹》讀了短文后你的體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