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浪漫主義的特征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響的新詩集,盡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經有新詩集出現,但真正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為中國現代詩歌開拓一個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當時卻沒有第二部。
郭沫若實在是中國的第一個新詩人,《女神》實在是中國的第一部新詩集。
《女神》除序詩外共收詩五十六首。
集中最早的詩寫在一九一八年初夏。
除一小部分為一九二一年歸國后所作外,其余均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絕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兩年里。
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醒了古老的中國,五四運動的浪潮正在國內洶涌澎湃。
人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擊和破壞;科學、民主、社會主義和一切新事物則受到了自覺的熱烈的追求。
這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時代,一個充滿著反抗和破壞、革新和創造的時代。
《女神》對于封建藩籬的勇猛沖擊,改造社會的強烈要求,追求和贊頌美好理想的無比熱力,都鮮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運動的特征,傳達出“五四”時代精神的最強音。
一方面主人公以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現,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鎖,歌唱一切破壞者。
另一方面,是對祖國深情的熱愛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
詩中歌唱太陽、光明、希望,處處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欲望。
這種破舊立新的精神主要通過《女神》極具特色的浪漫主義表現出來。
《女神》在藝術上取得了新詩最輝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時期浪漫主義的瑰麗奇峰。
《女神》的格式追求“絕對自由,絕對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種格式的束縛。
它的形式自由多變,依感情的變化自然地形成“情緒的節奏”。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女神》浪漫主義的特征。
我認為《女神》浪漫主義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女神》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貫串詩集中的對黑暗現實、陳腐傳統的徹底反抗與破壞,對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熱切追求與贊美,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堅信,對創造理想的樂觀,等等,都強烈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這種革命理想主義正構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義的基本精神。
詩篇的奔騰的想象與大膽的夸張,弘傳的構思與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調與急驟的旋律,以及神話的巧妙運用等等,又都同詩人的“火山爆發式的內發情感”(注:《沸羹集·序我的詩》)相適應,反映了革命浪漫主義在手法上的長處。
郭沫若曾說:“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注:《三葉集》1920年1月18日致宗白華信)《女神》中的詩,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當寫作《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等詩時,往往詩興突然襲來,無暇仔細推敲,反復加工,任憑詩句奔瀉成章,但由于詩人感情的飽滿,藝術修養的深厚,所以無論是粗獷的或是婉約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寫來,不事雕琢,而能達到和諧鏗鏘的境地。
例如《湘累》里的一節:
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們心中的愁云呀,啊!
我們眼中的淚濤呀,啊!
永遠不能消!
永遠只是潮!
一唱三嘆,這種自然流瀉的音節是和他和自然流露的感情相適應的。
二、神話傳說的運用。
《女神》的浪漫主義特征主要表現在:詩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表達感情。
作者既在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代表著純潔、高尚、美麗的鳳凰形象中找到了恰當的喻體,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話傳說中“菲尼克司”滿500歲自焚更生這一喻體的框架。
兩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的形象,經過詩人的再創造,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美好象征,啟迪他創造新的藝術世界。
三、豐富的想象與夸張的形象和語言,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想象與夸張擺脫了對生活原型的依賴,似乎呈現了一種不合理性,但更強烈地顯示了生活的本質,融入詩人感情色彩的真實性,是一種更為合理的藝術抒情方式的創造。
如作品中對于宇宙的夸張的描繪:“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表達了詩人對黑暗中國的憤怒和詛咒的感情。
四、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藝術養分并進行融匯創造,形成了一種壯美雄麗的浪漫藝術風格。
郭沫若廣泛地閱讀了我國古典詩歌和某些外國著名詩人的作品。
惠特曼的影響當然不能忽視,詩人自己說過:“惠特曼的那種把一切的舊套擺脫干凈了的詩風和‘五四’時代的狂飚突進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徹底地為他那雄渾的豪放的宏朗的調子所動蕩了。”(注:《我的作詩的經過》,《沫若文集》第11卷第143頁)而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和李白的影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郭沫若對屈原有深深的愛好。
他在詩劇《湘累》中所表達的那種沛然若決江河的反抗丑惡現實、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于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時期詩人自己的處境和心情。
這種精神貫串在《女神》的很多詩篇里。
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愛的詩人,他曾將李白的《日出入行》按照新詩的款式分行寫了出來,詩中“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幸同科”的風格、精神和氣質,與郭沫若息息相通。
這些都說明了他同兩位古代詩人之間深刻的精神聯系,也說明了《女神》正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傳統在新的革命年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
《鳳凰涅檠》以其雄放的姿態獨步五四詩壇,以其渾厚高昂的歌聲震動中外,不僅內容上完全嶄新,體現了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而且適應內容需要,創造了一種現代化的自由詩體,創造了一種壯美雄麗的藝術風格。
在作品中,有歌德詩劇中的莊嚴,有瓦格納音樂中的華麗,惠特曼抒情詩中的雄放,海涅歌聲中的柔婉,莊子散文中的汪洋恣肆,屈原騷體中的流動和對比。
在這廣泛的吸收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詩人繼承了屈原《離騷》、《九歌》所代表的悲婉豪放的美學傳統,為新詩的風格開拓了一條悲壯豪放的美學之路。
郭沫若對于我國古典詩歌的造詣是很深的,尤其喜愛屈原、李白、蘇軾等人的浪漫主義詩詞。
我們從“鳳歌”中,就明顯地看到郭沫若受到屈原《天問》的啟發。
他當時在日本留學,也受到歐美著名詩人的影響,“鳳歌”和“凰歌”特別明顯地表現了惠特曼式的火山爆發般的激情。
但是,他并不拘泥因循我國古代和外國某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而是兼采眾長,自鑄新詞。
統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他不因激情洶涌彭湃而像惠特曼《草葉集》那樣過于狂放散漫;相反它卻顯得十分典雅謹嚴:結構渾然天成,布局恰到好處,音韻鏗鏘流暢,節奏有張有弛,甚至連每個段落都寫得十分整齊,很容易使人想到我國古代五、七言詩和民歌,想到歌德、海涅的某些詩作。
郭沫若自己曾說過:“海涅的詩麗而不雄。
惠特曼的詩雄而不麗。
兩者我都喜歡。
兩者都還不令我滿意。”(《三葉集》)又說,雄麗的巨制在我國古典文學中罕見。
《鳳凰涅架》這種具備壯美雄麗藝術風格的自由體新詩,是郭沫若在中國五四以后的新詩史上的全新創造。
宗白華先生當時在致郭沫若的信中稱贊:“你的鳳歌真雄麗,你的詩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詩味甚濃。
不像現在有許多新詩一讀過便索然無味了。
所以白話詩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實的情緒。”(《三葉集》)
五、氣勢雄渾豪邁和形式格律謹嚴的統一。
《女神》的詩風多豪壯、雄健、頗具陽剛之美。
郭沫若的詩可以說是新詩中豪放的先驅,但同時,他也有許多清麗婉約之作。
氣勢雄渾豪邁的自由體詩,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動人心的篇什,它們真正為“五四”后的自由詩開拓了新的天地。
這些詩篇的出現,一方面是詩人自己闊大不羈的襟懷和豐富強盛的想象力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五四運動濤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的產物。
郭沫若的自由詩突破了從來詩歌的樊籬和束縛,它沒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連腳韻也不押,但是詩的內在的旋律與詩人感情的節拍是和諧一致的。
在很多地方,詩人用重疊反復的詩行表現層出不窮的想象和情思,給與讀者以強烈的內心激動,使他們跟著他一起憤怒,一起高呼,一起反抗。
就象他在《序詩》里所期望的那樣,《女神》的確是在當時青年們的胸中“把他們的心弦撥動,把他們的智光點燃”了的。
除了自由體詩而外,《女神》中也有一部分詩形式格律相當謹嚴。
例如詩劇《棠棣之花》的歌唱部分采用的是傳統的五言詩形式。
《晴朝》和《黃浦江口》有著相當整齊的形式和韻律,而《西湖紀游》中的某些短詩則表現了詞的小令的風味。
這些可以看出詩人是如何善于采用多姿多彩的形式,來抒發自己不同的情感。
六、獨特的詩的語言形成壯美雄麗的藝術風格。
“鳳歌”、“凰歌”中,詩人選擇了“鐵、漆、血”這些閉口音的詞和 “悲哀、煩惱、寂寥、衰敗”這些詞義相近的詞,揭示了“鳳凰”的內心世界,抒發了詛咒舊中國的黑暗現實和與之告別的強烈情感,唱出了更生前的“鳳凰”悲壯沉痛的情緒。
當我們讀到更生后的“鳳凰”的歌唱的時候,詩中出現的是“歡唱”、“翱翔”,是“新鮮、凈朗、華美、芬芳”。
這些開口音和詞義美好的詞語,整個兒地造成一種高昂、熱烈與和諧的情調。
新世界的美好光明與舊世界的黑暗丑惡在詩中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新生的“鳳凰”對新的中國的高昂歌唱與新生前對舊中國的悲痛控訴在詩中做了遙相呼應。
這樣,便有力地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憎與變革的理想,形成了一種既雄壯又華美的藝術風格。
總之郭沫若在《女神》的創作中表現出了對現實強烈不滿,對庸俗丑陋的現實極為反感,而對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
他不喜歡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而偏愛表現主觀理想,特別注重主觀抒情。
強調創作自由,強調在創作中要充分展示個人的主觀世界,要充分表露那種奔放的、直露的、不受任何約束的個人強烈感情。
同時寄情山水和贊美大自然。
以大自然為描寫和歌頌的對象,在盡情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中,既寄托自己的理想,又突出人和大自然的精神交往。
善于運用夸張的手法,要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否定藝術家遵循任何規則。
從這種觀點出發,他在創作中采用多種多樣的體裁形式,喜愛用夸張和對比的表現手法,還喜歡運用華麗的詞藻,作品中充滿生動豐富的比喻,使美與丑、善與惡形成強烈鮮明的對照。
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從而形成獨特浪漫主義風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舉例說明現實(浪漫現代后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