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民族風情——《我們的節日》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
回族為什么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夢見安拉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對安拉的虔誠。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
當伊斯瑪儀側臥后,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
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
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
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受感動,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
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
從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規定為宰牲節,這就是傳說的“古爾邦”的來歷。
節日里,大家歡聚一堂,由阿匐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
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
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匐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除了炸油香、馓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
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
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
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舍。
我國人民政府還明文規定,古爾邦節給回民放假一天,并給城鎮戶增供羊肉、香油、優粉等,予以特殊照顧。
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還和回族群眾一起參加節日慶祝活動,暢敘情誼,祝賀回族節日幸福、快樂,增進了民族團結,給回族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意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家鄉的民族風情600字作文古爾邦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