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在一本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里,我無意間見到這樣的句子:
“星星,美麗的星星,你們是滾在無邊的空間中,我也一樣,我了解你們……是,我了
解你們……我是一個人……一個能感覺的人……一個痛苦的人……星星,美麗的星星……”
我明白這個比利時某車站小雇員的哀訴的心情。
好些人都這樣地對藍空的星群講過話。
他們
都是人世間的不幸者。
星星永遠給他們以無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個小小舞臺上,我看見了屠格涅夫筆下的德國音樂家老倫蒙。
他或者坐在鋼琴
前面,將最高貴的感情寄托在音樂中,呈獻給一個人;或者立在藍天底下,搖動他那白發飄
飄的頭,用贊嘆的調子說著:“你這美麗的星星,你這純潔的星星。”望著藍空里眼瞳似地
閃爍著的無數星子,他的眼睛潤濕了。
我了解這個老音樂家的眼淚。
這應該是灌溉靈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間外面,有一段沒有被屋瓦遮掩的藍天。
我抬起頭可以望見嵌在天幕上的幾顆
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視著那些美麗的星星。
它們像一個人的眼睛,帶著深深的關心望著
我,從不厭倦。
這些眼睛每一霎動,就像賜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會墜落的。
想到這,我的眼睛也濕了。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1921年肄業于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回國。
1949年后歷任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及第四、五屆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收獲》主編。
中國文聯第二、三、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全國第五屆人大常委,全國第六、七、八屆政協副主席。
中國少年作家班顧問。
曾獲1982年意大利國際但丁獎、1983年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蘇聯人民友誼勛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以8315號小行星發現者的身份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報,經國際天文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批準,該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這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性永久榮譽。
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滅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寒夜》、《火》、《憩園》、《第四病室》,中篇小說《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隨想錄》(5卷)等,譯著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
我不是文學家,但是我寫作了五十多年。
每個人從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學。
我從小就喜歡讀小說,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但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拿它們消遣。
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小說家。
我開始寫小說,只是為了尋找出路。
——《文學生活五十年》
巴金一生寫過九百多萬字的文章,用過二十多個署名。
用得最多的是“巴金”這個名字。
這名字怎么來的呢?那還是在法國沙多—吉里小城,他寫完了處女作《滅亡》,想寄回國出版,又不想用真實的名字李堯棠,就想起了一位北方同學巴恩波,相處不到一個月,他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在項熱投水自殺。
為了紀念他,就用了百家姓中這少見的“巴”字;這時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看到桌子上擺著巴金正在譯的克魯泡特金(1842—1921)的《倫理學》,就建議取用這個“金”字。
一個很隨意、很平常的署名,后來卻成了巴金信仰無政府主義的“罪證”:巴是巴枯寧的首字,金是克魯泡特金的尾字,說明他崇拜無政府主義的兩個代表人物,不允許有別的解釋。
巴金對魯迅的敬重也遠非自今日始。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捕,6月盛傳她在南京遇害,魯迅曾寫了一首《悼丁君》的詩,深沉地紀念這位優秀的青年作家的“罹難”。
半年后《文學季刊》第一期上曾登了季羨林的一篇書評《夜會》,對丁玲有所批評。
巴金從茅盾處得知魯迅對在這種時候發這篇文章不大滿意,便在這一期季刊再版時將它抽去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求巴金的《星》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