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擴展資料: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后。
詩人時年22歲。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
個性的輕柔、憂郁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
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
他先后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
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雨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撐著油紙傘走在悠長悠長的雨巷…”是出自誰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