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
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廬山,兩個源頭在江寧區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
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
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于是鑿方山,斷長垅為瀆,入于江,后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
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
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
隋唐以后,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
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與北京、西安、洛陽、杭州、開封同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
東郊湯山猿人頭骨的出土,表明35萬年前南京就是古人類聚居之地。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在今天南京的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公元3世紀以來,先后有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共10個朝代和政權在南京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
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
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稱南京至今。
南京建城史從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迄今已2500年。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越大夫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里筑越城,成為建南京城垣之始。
時隔一千八百年后,朱元璋攻入南京,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
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墻。
其后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
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墻。
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墻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構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墻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墻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墻,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墻(巴黎城長29.5公里)。
南京的才子: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唐代詩人杜牧;清代戲劇家孔尚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二十分]誰能提供我一些對古城南京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