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關系相處中,“義氣”是常用對人評價一個名詞。
常常聽到某人說某人沒義氣,也會聽到義薄云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等等關于對義氣的形容表述。
然而,當我們評論某人有沒有義氣的時候,卻很少深入思考了解什么是義氣。
怎樣才是一個有義氣的人呢?是不是對自己好的人就叫有義氣,對自己不好的人就叫沒義氣呢?如果不明白什么是義氣,那么自己又怎么去做一個有義氣的人呢?
做一個有義氣的人,往往能受人尊重。
大家喜歡跟有義氣的人交往,或者說是愿意追隨一個講義氣的老大。
那么義氣又是什么呢?義者,宜也!在古文中,“義”和“宜”是通用的,也就是適合,適宜的意思!也就是說,有“義氣”的人往往是能夠在相應的時間,環境,角色時,做出最適宜的判斷,選擇和言行。
那為什么同樣做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對這個人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說有義氣,有人說沒義氣呢?其實,選擇做相宜的事,也要取決于當事者將自己放在一個什么角色中去做選擇。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是有義氣的,只是他選擇的角色不同,從而也就在成就不同的義。
有人做選擇的時候依據親人朋友的利弊為依據,這也是義氣,可謂是小義。
一個人怕死逃跑的人也是有義氣的,有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
愛護自己的生命也是對父母的孝義的體現。
有些人偷盜錢財,養活自己的親人,這也是他們義氣的體現。
他們認為這樣是合適的,就好像孫悟空當年出去學法后,回到花果山,自稱為齊天大圣。
這是他為猴族盡義氣的表現。
有人做選擇的時候依據集體團隊的利弊為依據,這也是義氣,可謂是大義。
當一個人把自己看是成一個團隊集體的一員,為實現團隊共同的目標,而做出相宜的選擇,實現自己的義。
這就好似在社團中為組織利益為行動準則,作為一個黨員,為黨的綱領作為行動準則。
孫悟空在取西經的路上保護唐三藏不被傷害,這是他開始依循大義的層面。
曾國藩在清朝中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維護大清朝的江山社稷。
這是他為人臣子所盡的大義。
可是在近代的時候,曾國藩曾被形容成一個對祖國民族不義的人,因為有人認為當時清政府已經極度腐敗,朝綱不振,百姓民不聊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時代。
民眾揭竿而起,試圖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政權。
而曾國藩卻阻止了這個進程,為什么會這樣評論呢?因為評論者認為曾國藩要遵循更大的義。
那就是有人做選擇的時候依據的是社會人類公眾的利弊為依據,這種義氣,往往被稱之為公義。
從公義的角度看來,只要為人類共同福祉作為目標,任何個人,團隊的利益都是可以犧牲的。
以維護正義,和平,公正為依據。
遵循公義而行。
孫悟空在取西經的路上,看到妖怪禍害人間,打抱不平,鏟惡鋤奸的行為。
也就是遵循公義而行。
任何團隊集體如果不遵循公義,不為普羅大眾的福祉去做出抉擇。
那么最終必將失去民眾的支持,會被新的團體取代。
孫中山推翻滿清,建立三民主義的新共和政權。
而被尊稱為國父。
也就是因循公義而行之,而后來國民黨因為一黨專政,對提倡共產主義的新黨進行剿殺,進而敵對。
傷害了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也就是無視絕大部分民眾的訴求,違背公義而最終在失去人民的支持。
而**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得到了最大范圍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也是公義的體現。
遵循公義而行的人,往往會成為民眾的領袖,遵循公義而行的集體,往往會成為民眾的歸依。
還有一些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這種人常常會被冠以圣人的稱號。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在做選擇的時候,依據于眾生自然的利弊為依據,遵循平衡之道。
這種義可謂“慈義”。
以這樣角度去看待世間萬物的人是偉大的,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唐三藏去西天去西經就是為了通過傳播佛法的方式,讓眾生從煩惱痛苦中解脫。
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心甘情愿陪同左右,無謂道途中妖魔鬼怪的阻擾。
連佛菩薩都沿途護佑。
妖怪們傳言,吃了唐僧肉都可以永生。
因為,以慈義為懷的人,是永生不滅的。
到達這樣精神境界的人是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他們活在人們心中的。
人不可能沒有義氣,只是每個人遵循選擇的“義”有所不同。
無論是小義,大義,公義,慈義都是一個人在意識境界不同層面的信念。
是內在智慧修為的外在行為體現。
修正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智慧,我們就能體驗到不同層面“義氣”帶給我們的福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有關論義氣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