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陂橋
張勝友
故鄉,多么溫馨的字眼,而故鄉的橋,則引起我更多的思情與眷戀。
每當我從喧鬧的大都市回到故鄉,踏上故鄉橋,鄉情的呼喚,童年的回憶,便涌上我的胸間。
故鄉福建永定,毗鄰粵境,系客家祖地,一座座圓土樓散落山澗,點綴著一幅畫山繡水——雙峰對峙,夾一灣碧水,一泓流泉,繞盤盤綠樹;清清的水,有如優美的抒情詩,長長的橋,又似淡雅的水墨畫。
孩提時代,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在溪邊戲水,在橋下捉魚,于是,一道道竹橋、木橋、石板橋,便在我們的夢幻里,織成了春日的歌、七彩的虹。
而夢牽魂縈給我留下最多神奇傳說的,則莫過于故鄉的高陂橋。
高陂橋坐落于永定河坡高路險、懸崖峭壁之間(永定河流注汀江,爾后匯入韓江奔向南海),故得名高陂橋。
這是一座單孔石砌廊橋,橋面長百余米,由七十二塊石板鋪成,兩邊壘石柱三十六根,橋上蓋有一座青磚壓面的涼亭,遠觀如一篷篷船,或泊于江中,或行于浪上,獨具風韻;整座橋僅一個拱洞,半輪隱入水中,半輪躍出水面,高二十余丈,結構雄奇,蔚為壯觀。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只有一座簡陋的木橋。
那年端午,洪水猛漲,一懷孕少婦行至河邊,水已漫上橋面;其時,河邊聚集一群行者,見水勢洶洶,個個面有難色,裹足不前。
少婦因歸家心切,毫不猶豫踏上橋去,眾人見了,也都壯起膽尾隨其后;他們每走過一個橋墩,“嘩啦”一聲,洪水便沖垮一段橋板,待他們走到對岸,洪水也恰巧將整座木橋沖得蕩然無存。
眾人回望滔滔洪峰,個個嚇得面如土色。
此刻,一群大雁掠空飛過,雁聲嘹亮,聽來分明直呼:“王大人——王大人——”行人中一秀才恍然頓悟,大喜道:“敢問列位諸君,哪位姓王?”眾人頻頻搖首。
秀才轉向少婦:“敢問夫家尊姓?”答曰:“亡夫小姓王”。
眾人聽罷,一齊朝少婦長揖到地:“恭喜大嫂,今日全托貴公子洪福。
貴公子將來一定前程無量!”少婦慌忙跪下還禮:“倘若果有他日時,一定在此造一石橋,答謝父老鄉親!”
后來,少婦生一子,取名王見川。
見川自幼勤奮攻讀,學業精進;三十而立,金榜題名,被錄為翰林學士。
年復一年,王母視兒廉潔奉公,亦喜亦憂——喜則見川官聲日隆,不負眾望;憂則孩兒雖身居顯位,卻無半點積蓄;臨終之日,只能含淚將當年許下的諾言告知見川。
王翰林得悉此事,遂辭官返鄉,在永定河畔辦起一座太平學館,并創辦“汲古文會”,廣招四方弟子,編志講學。
一日黃昏,落霞飛彩,秋風習習,王翰林信步走到河邊,見斷橋殘墩獨立江中,轉身問眾弟子:“天有缺,煉石以補之。
補天者誰?”眾曰:“女媧氏也!”又問:“地有陷,架橋以渡之。
架橋者誰?”眾皆愕然,無以對答。
王翰林折下一截柳枝,俯身大書四字:“吾輩諸君!”
于是,眾弟子慷慨解囊,八方樂助;永定河畔錘聲叮當,大興土木,翌年建成了這座馳譽閩粵的高陂橋。
高陂橋落成之日,車水馬龍,四鄉同慶,王翰林欣欣然題寫了一副楹聯:“一道飛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
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鄉親們都匯集高陂橋上,舉行鬧龍燈盛會——雙龍戲珠,百鳥朝鳳,孔雀開屏,采茶撲蝶,獅子滾繡球……組成了火樹銀花的夜世界。
據聞,有一年一盞荷花燈不慎從橋上飄落下去,直至端午祭屈原龍舟競渡,少男少女擊鼓舉橈,從橋下拱洞穿過時,才恰巧接住。
這些美麗的傳說,寄托了故鄉人們和睦相處、耕讀傳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景。
此刻,我漫步在高陂橋上,猶如翻閱一部鄉村典籍,在我眼前鋪展開曼妙的畫頁。
舉目四顧,“丹桂宮中”一幢幢新樓鱗次櫛比,裊裊炊煙,泱泱旭日,為故鄉大地抹上一層緋紅的色澤,分外嫵媚誘人……
(刊于《閩西日報》2011年6月14日第八版“山茶花”,責任編輯:劉少雄)
筆架山與文學雙峰
廖文茂
永定,周時屬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唐初屬晉安郡。
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龍巖縣屬下堡(今永定湖雷)置上杭場,永定地屬上杭場管轄。
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徙上杭場于秇梓堡(今永定高陂)。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場升格為上杭縣,縣治就設在秇梓堡(今永定高陂)。
公元1478年,永定置縣,從上杭縣析出。
今屈指算來,高陂古邑已是一個經歷唐宋元明清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場縣兩級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
筆架山位于永定北部高陂,中峰高聳,翼峰拱秀,三峰鼎立,像古代書房案幾上的筆架,筆架山緣此得名。
筆架山因其文化情緣,為本邑士人所景仰,視為永定客家文化之圖騰象征。
永定之所以能出科舉狀元林大欽,就是因為林大欽居住的客家土樓與筆架山遙遙相對,林大欽天天心儀筆架山的結果。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林大欽欽點狀元,皇帝恩準賜建文塔,民間愛狀元,俗稱狀元塔。
公元2006年,狀元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筆架山下有一條河,名曰永定河。
永定河上有一座石拱橋,名曰高陂橋,建于清乾隆年間,列為閩西八景。
相傳,為募捐修橋,秀才蘇挺秀立了頭功,別出心裁地作了一篇《橋賦》曰:“天有缺,煉石以補之;地有陷,架橋以渡之。
煉石者誰?女媧氏也;架橋者誰?芳名如下。”主事王見川稱之為“絕賦”,曰實難添減一字,命張貼于橋頭。
建橋與女媧齊名,流芳萬代,不論大戶人家,還是過往路人,無不解囊襄助,大橋得以建成。
高陂橋落建之日,翰林王見川作了一副《橋聯》曰:“一道飛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對聯境界深邃,描摹形象,后人稱之為“絕對”。
一座高陂橋,為何會出現珠聯璧合式的“文學雙峰”現象?士人揣摩說高陂橋眺望筆架山的位置最佳,所以妙筆生花。
筆架山,狀元塔,高陂橋,三點連一線,對影成風景。
難怪永定士人說:攀登筆架,問鼎文峰。
心儀筆架,摘桂狀元。
(刊于《閩西日報》2011年6月4日第三版“人文”,責任編輯:鐘德彪)
橋文化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王貴垣
在福建省永定縣高陂鎮境內與坎市鎮交接之處,至今屹立著一座古老的石拱橋——高陂橋。
當年橋上鐫刻著勸募建橋的一篇序文和建成后的一副對聯。
幾百年來,這一序一聯廣為傳誦,哺育了永定客家人民,堪稱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清康熙年間,永定鄉賢王見川翰林的母親從金豐里回到太平里走親戚,當時正懷著王見川七八個月光景。
返程時,遇發大水,河水漲至高陂橋橋面。
王母極其驚險地走過了那搖搖晃晃的木橋。
到了橋了那一頭,驚神未定的王母暗暗立下一個誓言:他日生兒,定教我兒發奮攻讀,金榜題名后,我要叫他在此修橋,造福于民。
不久,王母果然生下了王見川。
雍正十年(1732)王見川中舉,次年(1733)中進士;乾隆元年(1736)參加殿試,被錄為翰林,一時名聲大震。
乾隆十七年(1752),王見川在高陂太平里文館從事講學、編纂縣志。
講學編志之余,創建“汲古文會”,從課程上物質上幫助學子進修學業。
又見館側龍巖至永定的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橋年久失修,想起母親遺愿,乃于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縣志完稿之日發起重建高陂橋。
秀才蘇挺有感于王見川的義舉,極力幫助,揮筆寫下一篇序文:
天有缺,煉石以補之;地有陷,架橋以渡之。
煉石者何人,女媧氏也;架橋者何人,芳名如下:……(下列捐款者名單及金額)
過往行人,見此佳文,紛紛稱贊寫得好,言簡意賅,精悍有力,而又極富文采。
不禁紛紛慷慨解囊。
不多久,捐得白銀三千兩,建起了一座至今仍為永定名勝的宏偉壯觀的石拱陰橋——高陂橋。
橋成之日,王見川心情激動,詩興大發,題下一副對聯:
一道飛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輪明月,家藏丹桂宮中
此聯以河的下游為觀察點,極贊橋之高、橋之美。
構思精巧,格律嚴謹,詞句美妙。
(聯中或許還含有希冀麾下弟子,能夠借助某種神奇力量,直上青云,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意思,在此不與詳細表述。
)
當地文人西陂林雅韻更是錦上添花,題以“長橋永泰”的橫額,既贊橋之結實穩固,永如泰山,又采用諧音點明橋之地址在永定太平里,同時還寓有國泰民安的意思。
真正叫人拍案叫絕,嘆服“畫龍點睛”之功效。
這一堪稱完璧的楹聯,與蘇秀才的序文,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字字珠璣,成為我國橋文化史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二百多年來,永定籍學子莫不以此為榮,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為國家為家鄉建功立業。
遠的不說,單以當代為例。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高陂鎮先后出了六位大作家,即: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張勝友,原《文藝報》編輯、今《中國人才》雜志專刊部主任溫金海,龍巖市文化與出版局局長、原《閩西日報》副總編張耀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炎榮,著名散文詩作家張肇煌以及永定作協主席廖文茂。
他們六人談及自己的成功之路時,無不說自己或多或少地受了這高陂橋一序一聯的影響。
高陂人歷來重視教育,每年高考的上線率雄踞全縣全市各鄉鎮之首,被人稱為“高陂教育現象”,業內外人士廣為研究、探秘,我想,也莫不與此有關。
這正是:
百年百里傳佳話
一序一聯育后人
(刊于《文化閩西》2011年第一期,責任編輯:唐寶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名人作家寫橋的片段3段100字以上最好寫出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