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
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
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
其后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
歸國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
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
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杰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于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
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于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
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
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么別的優點。
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怯懦的人,會把朋友送給劊子手.——羅曼·羅蘭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羅曼·羅蘭出生于律師家庭,上大學期間曾與托爾斯泰通信,托爾斯泰“不以暴力抗惡”、“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博愛”等思想對他產生深刻影響;其民主主義、對資本主義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羅曼·羅蘭世界觀和創作中最突出的優點。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
《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
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
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
后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
《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
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其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
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
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
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
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