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是英國現代杰出現實主義劇作家,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856年7月26日,出生于愛爾蘭的首都都伯林一個小公務員家里。
他的父親是個沒落貴族,母親出身于高貴的鄉紳世家,從小受過嚴格的上等教育。
蕭伯納13歲時,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由于家里太窮,15歲的蕭伯納不得不輟學。
為了維持生活,他進入都柏林的湯森地產公司當學徒。
1876年,他的父母離婚。
蕭伯納告別了年邁的父親,離開了貧困的故土愛爾蘭,隨母親來到倫敦。
1876~1898年在倫敦從事新聞工作,在《明星報》、《星期六評論》上寫了很多關于音樂和戲劇的評論文章。
在易卜生影響下,一貫反對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大力倡導和創作以討論社會問題為主旨的“新戲劇” 。
19世紀的英國戲劇一蹶不振,蕭伯納嘲笑它們是迎合低級趣味的“糖果店”,他認為戲劇應該依賴對立思想的沖突和不同意見的辯論來展開。
不過,當他聽了評劇家朗誦了易卜生的劇本《培爾•金特》后,感受到“一剎那間,這位偉大詩人的魔力打開了我的眼睛。”才開始對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安下心來研究易卜生的劇本,并寫下了《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一書,這部書在歐洲戲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1892年,蕭伯納正式開始創作劇本,著有戲劇集《不愉快的戲劇集》,《武器與人》,《為清教徒而寫的戲劇集》。
他的戲劇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臺的陰霾狀況,他本人也成為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
1925年,蕭伯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1950年11月2日,蕭伯納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圣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
擴展資料:
魯迅和蕭伯納與交往有好,幽默的蕭伯納在見到魯迅時,稱他是“中國的高爾基,而且比高爾基還漂亮”,魯迅則詼諧地回答“我更老時,還會更漂亮”。
席上,蕭翁一面像天真的孩子學習用筷子,一面隨意地閑扯“素食、中國家庭制度、大戰、英國大學的教授戲劇、中國茶及博士登茶等”。
后人評價蕭伯納的文學作品對于西方文學史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包含囊括了人文理念之下的不同人性展示、時代現狀揭露以及社會改良思考,具有強烈鮮明的批判精神,對于文學藝術的拓展革新以及社會意識的引導改良都具備積極務實的價值效用。
國外學界公認,無論是在劇作思想藝術的豐富多樣上,還是在對英國乃至于歐美戲劇發展的持久影響上,蕭伯納都是莎士比亞以后最重要的劇作家據美國蕭伯納學會統計,世界各國研究蕭伯納的書籍和文章數量之多僅次于莎士比亞。
蕭伯納的大部分戲劇作品已進入經典劇目之列,至今仍占據著世界舞臺,具有持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蕭伯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