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她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
在此時間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墻故事》。
她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海倫6歲時,在其家庭醫師的幫忙下,她的爸爸媽媽約請波金斯盲人學校的安妮·莎莉文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
莎莉文老師十分有愛心,她首先了解海倫的脾氣,她總算知道海倫的脾氣會如此煩躁,是由于他的父母不忍心看她做錯事(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被懲罰的樣子,于是在她做錯事時都給她糖果吃。
所以莎莉文老師必需要糾正父母的不正確行為,并且與海倫建立互信的關系,再耐心教導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第一個學懂的字是水(water)。
1896年,海倫·凱勒進入了位于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女子學校。
1900年秋季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研院(Radcliffe College)就讀。
于1904年以優異成績取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士。
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敘述她怎么打敗病殘,給不計其數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
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國際各國撒播。
今后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標明漆黑與幽靜并不存在。
《假設給我三天光亮》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愛惜生命,愛惜造物主賜予的全部。
此外,《我的人生故事》,被譽為“國際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創作”。
擴展資料
海倫·凱勒相關信息
海倫·凱勒致力于社會主義,源于她作為殘疾人的特殊經歷,以及她對其他殘障者的同情。
起先,她簡化字母表,使之適合殘障者使用;但是她很快意識到,單純地解決失明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通過研究她發現,盲人并非隨機分布在各種人口中,而是集中在社會底層。
窮人更容易由于生產事故或者得不到充分的治療而失明。
有些窮人淪為妓女,又多了一種因梅毒而導致失明的危險。
于是,凱勒認識到,社會階級制度控制著人一生的命運,有時甚至決定他們是否會失明。
凱勒的研究并非書齋式的:“我參觀過糖果店、工廠、棚戶區。
就算我看不見,我也聞得到。”
當凱勒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時,她已經是一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女性。
但她很快聲名掃地,因為轉向社會主義,從而引起了一場新的輿論風暴。
那些曾經贊美她的勇氣和智慧的報紙,轉而強調她的殘障。
專欄作家們指責她沒有獨立的感官接受能力,受制于那些向她灌輸思想的人。
最典型的是《布魯克林鷹報》的一位編輯。
他寫道,凱勒的“錯誤源于她生理發育的明顯缺陷”。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