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田徑運動歷史約100余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世紀末—1949年,是中國田徑運動的引入,初步開展和停滯不前階段。
</p> 19世紀末,以田徑、球類運動為主要內容的歐美體育,由基督教的傳教和辦學活動經過青年會和教會學校傳入我國。
1890年在上海圣約翰書院舉行了第一次以田徑為主要項目的運動會。
進入20世紀,各類學校開設的體育課中普遍采用田徑運動項目作為教材,不同規模校際之間的田徑運動比賽也不斷增多。
1910年10月18日~22日在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
</p>2、1949—1965年,是中國田徑運動迅速普及和提高的階段。
</p>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田徑運動在大、中、小學迅速普及與開展起來,全國各地普遍建立了青少年業余體校田徑班,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田徑代表隊,全國性田徑競賽制度化,推動了我國田徑運動水平的提高。
1957年,我國運動員鄭鳳榮以1.77m的成績打破美國運動員麥克×丹尼爾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紀錄。
1958年,舊中國的田徑紀錄全部被刷新。
到1965年,有35人達到當時第19屆奧運會的報名標準,有17人在11項成績列入當年世界前10名。
</p>3、1966—1976年,是中國田徑運動受“**”影響,運動水平顯著下降階段。
</p> 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使剛剛起飛的中國田徑運動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基本上停止了正常的訓練和競賽活動,不少田徑場也遭到極大破壞。
在這期間,除了倪志欽在1970年以2.29m的成績刷新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外,其它各項田徑成績都一度處于停滯不前或下降狀態。
1975年舉行的第3屆全國運動會上,在男、女35個田徑項目比賽中,竟有25個項目的成績不如1965年第2屆全國運動會的成績。
</p>4、1977—2001年,是中國田徑運動改革開放,恢復發展和走向世界階段。
</p> 1976年以后,由于撥亂反正和以后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使田徑運動重新恢復和發展,田徑運動水平迅速提高。
1979年第4屆全運會田徑賽中打破了18項全國紀錄,38項比賽中有34項成績都超過了1975年第3屆的水平。
</p>(二)中國田徑運動的現狀</p> 第26屆奧運會之后,在世界田徑賽場上中國田徑健兒的表現平平。
除了27屆奧運會女子20公里競走取得了一枚寶貴的金牌以外,在奧運會的田徑比賽中和世界田徑錦標賽、冠軍賽和大獎賽中,中國還沒有一人取得單項前6名的成績。
</p> 盡管業內人士說:這很正常,基本反映出我國田徑運動員現有的真實水平。
但是也確實存在一些影響田徑運動水平提高的因素。
</p>1、與國際接軌中出現的不適應。
1992年以后,我國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為了與國際上大學體育運動接軌,我國高校加強了田徑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
許多中學生和省市體校田徑運動員被破格選入大學。
由于我國大學里還沒有全面實行學分制,入大學的訓練目標不夠遠大,有些學校的訓練條件較差和學校業余教練員積極性沒有真正調動起來,影響了進入高校的人才的田徑運動水平提高。
</p>2、中學時期“拔苗助長”影響了田徑運動水平的提高。
田徑運動訓練需要較強的系統性,田徑運動員最佳成績出現的年齡不像體操、跳水和游泳等項目那樣早,一般來說要在20歲以后。
可是我國中學田徑競賽層次較多,而中學生大多又是在基礎訓練階段并不牢固的情況下就進行早期專門訓練,過早突出專項強度,這嚴重影響了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的進一步成長。
</p> 但是上述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問題,隨著各高校的訓練條件在迅速改善,大學生田徑運動競賽水平也逐年提高,在北京召開的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中國大學生運動健兒在田徑比賽中共獲8枚金牌。
這也是我國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取得的最好成績。
</p>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國在田徑短跑運動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