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看父親
父親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鳥
鳥永遠離不開山的熏陶
童年時看母親
母親是一片藍色的湖
而我則是一尾魚
魚永遠離不開湖的懷抱
山給我堅強的品格
湖給我水的歡笑
山進化我飛翔的羽毛
湖蛻盡我游弋的鱗屑
成年時再看父親
父親變成山中一片林
而我卻挺拔成一座山
山永遠報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時再看母親
母親則變成湖中一片水草
而我卻坦蕩成一片湖
水草永遠庇護湖的波濤
歲月悠悠。
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人類在世紀之交正面臨著一個和自身關聯最密切的問題:
我們的家庭將以怎樣的面貌走入21世紀?
美國開展了“家庭價值觀念”大討論;日本發起了“新時代家庭檢討會”;在法國,一本名叫《環境與性格》的書籍在人們心中蕩起了不小的漣漪。
《環境與性格》的作者是維克多·布拉斯。
該書從當今住宅建筑的基本特點——封閉性、單元式、各家各戶與鄰居間互不相干——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單門獨戶”出發,引申出“空巢綜合癥”的觀點,給現代都市人以深深的啟示。
“單門獨戶”住宅的興起,曾有許多有益之處:寧靜、舒適,對于家庭的休息、娛樂和學習來說相當方便有利;此外,也比較容易避免鄰里間的糾紛和干擾。
然而,這種住宅并非人類最為理想的住宅格局。
來自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權威調查表明:許多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里的人,在人際關系中極易形成一種病態的離群索居、薄情寡義的行為,同時還會產生自我封閉、脾氣乖僻、性格偏執、心胸狹窄等變態心理。
專家們認為,對于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老年人來說,由于退休后難以同社會接觸,就會加速他們精神上的衰老,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也會迅速衰退,甚至會誘發老年性癡呆、老年性抑郁癥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
對于因居住在封閉環境中引發的各種心理癥狀,專家們起了一個相當形象而準確的名稱——“空巢綜合癥”。
美國:小家變大家
抑或是心靈感應吧,最近在美國,對“空巢綜合癥”中的年老父母的關心已成為一種時尚。
47歲的戴爾·蘭福和他44歲的妻子放棄了在政府部門的工作,回到了在密蘇里老家的父母身邊。
這當然也有一點偶然因素,因為他得到了祖母的遺產——一所在那兒的房子。
這位前國家工程學刊的編輯說:“使我們最后下決心的原因,是我們終于有機會做我們一直想做的事,那就是養些小動物,種種花草,以及和我們的父母更為親近。”他的妻子放棄了公司經理職務后,現在一心想在花園里有所作為。
回到父母身邊,已成為一部分美國中年人的流動趨向。
就以特德和諾斯羅普來說,當特德從他的服裝業主管職務上提前退休后,他和妻子與他們的父母又生活在了一起。
諾斯羅普住在新澤西州的楓林郡,他的父母離他也不過20分鐘的路程。
“我們在確信能更好地照料父母后才選擇了這個地方。
這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父母擱在沒有家人照料的地方不管。”
多拉多方尋找能回到得克薩斯老家的機會,以便能同父母團聚。
作為布什總統任期內的聯邦官員,她在總統大選后失去了空軍部門的工作,并成立了一個為國防部服務的公民培訓機構。
1994年,多拉退休。
在55歲那年,她終于如愿以償回到了家鄉。
回到父母身邊對她來說便是又尋找到了過去的感覺。
現年58歲的她,正在競選當地的市長,她父母都已達80歲高齡。
以上的例子表明:通過“小家變大家”的途徑來關注老年人并共享“天倫之樂”,是今天的中年人最重視的問題。
中年人更明白:誰都會有老的一天。
另一個家庭親情的表現形式是:在美國,祖孫三代一同外出旅游的情況近年來日趨增多。
紐約市家庭發展研究所的人類學家吉娜·布里亞說:“成年子女現在與其年邁父母一同度過的人生部分更長了。
這個人口特點確實是我們以前沒有看到的。”英國:家庭招待會
英國是歐洲離婚率最高的國家,1/3的婚姻以離異告終。
可如今,英國政府正準備采取措施,加強家庭觀念,削減由于離婚率高而帶來的社會補貼的負擔。
在英國,法律規定一對夫婦只要沒有16歲以下的子女,就可以在申請離婚半年以后辦完法律手續,正式解除婚約。
而新的提案則將半年延長為一年,以使夫婦有更長一段時間冷靜下來思考,而不必趕著辦離婚手續。
英國的“家庭招待會”這一形式正日漸成為社交主流,頗有特色。
過去,在特別拘禮節的時期,英國的封建貴族們定期從各自的莊園來到倫敦,為自己舉行盛大的社交節日,與人交換新聞和傳說,結交剛進入上層社會的朋友。
這種晚間聚會場面極其豪華。
聚會一開始,主人通常先給客人分發帶有其姓氏第一個字母的花字餐巾,還要對酒窖內的藏酒進行檢查。
當時的人們通常在傍晚6時前就聚集在一起,以便有條不紊地品嘗豐富的美味佳肴,然后找人操練上流社會的談話技巧。
然而,今天的“家庭招待會”卻是另一種形式。
客人在晚上8時半才漸漸來齊,過一小時后主人才建議客人們用餐。
客人們先喝一杯廉價酒,然后品嘗端上來的油橄欖果和酥脆的巧克力餅干,接下來的一道菜是烤牛腿。
全部食物均顯粗糙,但卻挺合客人的胃口。
除了飲食,來客的著裝也相當隨便。
招待會之夜的話題也增多了,變得特別靈活,這種場合該談什么、不該談什么的禁忌已不被理睬。
英國人為何對這種簡樸的招待晚餐有興趣呢?人,總擔心失去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也許,“家庭招待會”的流行有著祥和、回歸本色的意義。
韓國:設立“夫婦周”
在亞洲,日本舉辦的“新時代家庭檢討會”,所倡導的是“打是親,罵是愛”。
因為在許多從來不曾吵過架的夫妻中,夫妻間感情已冷卻,根本沒有吵嘴的必要了。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韓國。
韓國的節日很多,諸如兒童節、父母親節和教師節等幾個和家庭有關的節日都集中在每年的5月,因而韓國人便把5月稱為“家庭月”。
盡管如此,很多韓國人還是感到不滿足,好像還缺少了什么節日。
于是,韓國人在1995年又創建了“夫婦節”,確定為每年的5月21日。
這還不夠,他們還把5月最后一個星期規定為“夫婦周”。
其目的在于:加強家庭中夫婦間的感情,借節日而提醒夫妻雙方互相沐浴信任、恩愛、和睦的氣氛。
隨著社會向前發展,目前,韓國雙職工家庭與日俱增。
白天,雙方為了各自的工作而奔忙,夫妻一方在單位加班加點、早出晚歸的現象時有發生,夫妻在一起談話機會明顯少了。
韓國“夫婦節”、“夫婦周”的倡導人因此建議,在“夫婦節”那一天,夫婦雙方通過互相給對方寫信、交換禮物、觀看演出及一起在外用餐等方式增加相互溝通的機會,一起共度只屬于兩個人的美好時光。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適合中學生的親情為話題的散文或者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