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善良一行幾人游玩了我國著名的古典名勝古跡,揚州瘦西湖。
到瘦西湖時已是下午三點半了,我們是從南門進湖游玩的,踏進園門,一股濃濃的水鄉氣韻撲鼻而來。
此時正是春分時節,好多的花兒還未來得及開放.湖堤邊的迎春花也處在快要敗落的時期,而蘭花草叢中的郁金香卻開得正艷,還有那滿樹的桃花也不遁色,爭相開出紅白妖艷的花朵兒來.正對著瘦西湖南門的是一條灰白色的石板路,路沿湖邊蜿蜒升展,兩旁煙柳如織,桃花泛泛,正所謂,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爭春,鶯歌燕舞,一派江南水鄉之美色.這次游玩,雖然沒有看到百花齊放的燦爛和絢麗多彩,然而卻使我看到了柳絲初碧,夭桃吐花的動人生態.
因為今年的春季氣候比較寒冷,纖細妖嬈的柳枝還處于嫩黃蒙朧的狀態之下,像剛出生新生兒,嬌嫩無比。
咋看上去叫人有點垂憐!再看煙柳下的湖水,碧波微蕩,湖面寬廣平靜。
也許是星期一的緣故,游船大多都停靠在湖邊,湖面顯得有些冷靜蕭條。
即使在這樣的景致下,此時也不失我從腦海里掠過我們揚州古代才子郭士璟的:“皓月登空風景幽,大江千里一揚州。
遙分數色三山起,四光清水萬傾流。
畫舫不迷隨代路,高樓應照美人愁。
來去清影隨心賞,短笛橫蕭夜未休。”和詩云: “西湖彎彎水迢迢,兩岸綠柳夾紅桃,畫舫輕移拔綠水,湖中西子更妖嬈。”的詩句。
可惜我們來的時候不是十二分明月夜,要不然此時此刻我們身如入其境,景、意、詩都相集合了。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來到了釣魚臺。
釣魚臺矗立在湖中央,據說還流傳著一段民間佳話呢。
相傳當年的乾隆皇帝逛到這兒,不知怎么的就來了釣魚的興趣。
于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魚桿。
可是瘦西湖里的魚卻偏偏不聽話,平日里一呼百應的乾隆皇帝釣了半天,就是沒有一條魚上鉤。
這下陪同的揚州鹽商著急了,當即悄悄選了幾個水性好的水手帶著活魚潛到水下。
舉著荷葉,靠荷莖來換氣。
上面的乾隆魚桿一落,下面的活龍魚就被掛上了鉤。
這下乾隆爺自然是龍心大悅了。
站在釣魚臺中,我們可以看到坐落于湖面上的五亭橋,五亭橋如五朵蓮花冉冉地開放在湖面上。
亭上有寶頂,亭內繪有天花,亭外掛著風鈴。
五亭橋的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
清秀的橋身和沉雄的橋基,兩者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諧呢?答案就在橋洞。
五亭橋的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
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橋基在直線配上橋洞的曲線,加上自然流暢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
難怪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這樣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蘆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而釣魚臺南邊的橢圓形洞中則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
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著十二生肖像。
遠遠看去白塔亭亭玉立,如嫵媚動人的少女站里在那里。
魏魏的白塔也正好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左看右看都似一幅精美的畫卷,展現在那里。
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
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兒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
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呢。
由五亭橋至白塔轉至湖沿,湖水悠悠緩流。
湖岸瓊樹連枝,來得較早,瓊花未開,但滿樹都打著瓊花的蕾兒,正欲含苞待放。
此刻我可以想像得出:滿樹瓊花爭相開放,那時那刻定是天下無比了。
隱隱記得有位詩人說過:“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的豪語。
相傳隋煬帝為了來一睹揚州瓊花的風采還特地蒙著面紗來的呢。
賞過瓊花地,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最富有水鄉特色的二十四橋處,剛跨上橋頭,我的腦海里就飄出了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經典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
并且聯想起古代美女身著素衫裙衣站在皓月下,在橋頭邊手撫笛蕭輕歌曼舞的景象。
一連串的想像不由讓我萬分感嘆起舊景何在?為何去而不復返了?
默默徘徊在二十四橋的中央,心兒有些零落。
不知是感嘆時心中陡升起的惆悵擾亂了我?還是見景思物睹物思人的意識侵襲了我?不管何事,此時心也蒙朧,意也蒙朧,神也蒙朧。
一切景象把我帶回了唐朝,帶回到乾隆皇帝下揚州那段時光里。
此時,我的心境無法言說,有一種茫茫無羈的懷舊依戀, 一種在煙柳下,桃樹旁,湖水邊那種依依不舍的依戀.這是一種委婉而又入骨三分的依戀.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感觸著,也不知道善良他們何時已經走遠了。
走過二十四橋,眼睛被一條幽深的長廊而吸引。
長廊的東邊依舊是柳樹、桃花相對應,和碧波微蕩的悠悠湖水。
而西邊卻是名人詩詞大匯展。
每一首詩與詞都容略了揚州優美的風光,寫盡了揚州人文歷史。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能一一細讀長廊上的各代名人詩詞,只是蒼足而過,不免有點遺憾了。
天色漸晚,我們不得不打道回轉了。
因為開車到家還需要幾個鐘頭,此次,沒有盡興玩遍瘦西湖的每一個角落,心中實在是有點遺憾!回望瘦西湖,伸出自己的手,揮揮衣袖,默默地說上一句:“瘦西湖,下次來定走遍你的每一個角落!”
【丹青難描瘦西湖】
去揚州瘦西湖,最好是在深秋,那時湖水更瘦,就連園中的山色也仿佛瘦了一圈。
惟其瘦,才顯得格外精神,格外瀟灑,似畫家筆下一幅清淡素雅的畫圖。
那艘早在二百年前就徐徐駛入的石舫,至今還停泊在淡藍的湖面上。
舫上貯立的可是正在遠眺的乾隆?這位清帝中少見的明君,熱情而樂觀,愛寫詩愛題字,愛游山玩水。
揚州異于京城的風貌,早讓他坐臥不安。
那條曲徑通幽的石子路,就從他登岸的御碼頭開始,湖畔的西園,立有他的御碑亭。
我看那碑文很一般,倒是書法卻透露出這位躊躇滿志的王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可以想像,當年他微笑地拈起筆管,雙眼凝望滿園青翠與澄綠,用其飽蘸熱情與靈性的側鋒,使碑上每個字都閃出濕潤而奇異的光輝。
在我的記憶中,有位與清廷勢不兩立的石濤和尚,當他走到這風光綺麗的湖邊,久久不愿離去。
但他又是畫家,懂得審美需要一定的距離,因此,他買下東關街的壽芝園,每日直線往返,從壽芝園到瘦西湖,他邊走邊構思,意欲將明亡后的哀傷心情與美好山河聯系起來,于是在他的《山水冊》中出現這樣一幅小品:殘垣斷壁中夾雜一片翠竹,一只小船面對浩淼的湖水,孤零零地飄著,不知去向何方。
當然,湖水沒有畫出,但從那洇潤的空白處,已能感受到流動的水聲,甚至能嗅出芳草的香氣……就這幅畫牽動了千萬觀眾的心,先是震驚,接著惶惑,仔細思考后又不得不佩服這位深明大義的畫家熱愛故國的悲壯情懷。
隨著石濤的腳步,又一位畫家登上小金山,他來的較遲,好像是黃昏時分,但湖水卻是最亮的時候,看這跳動著亮色的湖,他眼內也充滿鮮亮的色彩。
他站在風亭中俯瞰全景,腰背挺得筆直。
這次,他因擅自開倉賑濟百姓而獲罪罷官,移居揚州后想靠賣畫為生。
他一生經歷無數災難與艱辛,總想一醉方休,但他太理智太清醒,實在難得糊涂!小金山桂花廳內,懸掛他一付對聯:“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有人說這是他乘醉酒后兩眼朦朧之時,才能體會到的佳境。
瞧那一鉤一劃,猶如亂石鋪路、擲地有聲,看似隨意揮灑,卻帶有他特殊的體驗和悟性,字體勁峭冷峻,不必署名也知道這是鄭板橋的手跡
在醉與不醉之間,瘦西湖還迎來一位豪放瀟灑的蘇東坡。
在他貶謫揚州時,為懷念其師歐陽修在此興建谷林堂,正與當年歐公親建的平山堂遙遙相對。
這兩位儒雅絕倫的散文大家,命運也極其相似,官越做越小,離京城越來越遠。
或許離皇帝遠了,離藝術反而近了。
他倆失意后縱情山水,與酒為伴,真正活出了人的滋味。
蘇東坡天縱奇才,詩詞歌賦、雜學奇門,無一不能,無一不精,他的書法更獨創一體,他平時一揮而就的姿態令人神往,濃重的筆墨不曾染紙,氣勢已力透紙背,揮灑之間仿佛有種內在的氣韻正暗中回蕩,那般奇崛,那般園潤,他分明是將凝重與抒情水乳|交融般結合起來。
至今谷林堂中還懸掛著他的《前赤壁賦》,是那般風清月白、飄逸靈動。
由于這些藝術大師光臨瘦西湖,才使得她名噪中華、氣吞山河。
然而,我再一次來到這浸潤在古色古香的藝術氛圍中的名園,她的面容更顯得青春年少,簡直讓我不敢相信這是我心中的瘦西湖嗎?她出落得如此美麗,即使讓最有才氣的畫家來描繪,也難描畫出一日三變的瘦西湖。
【揚州·瘦西湖】
揚州古稱廣陵,又叫維揚。
清代之前,揚州因靠著大運河,一直被譽為南北交通樞紐。
揚州地處蘇北,本不屬江南,但自唐歷宋,及至明清,北方人一入揚州便有到了江南的感覺。
據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第一站就是選定揚州。
況且揚州的山水風光,人文風氣與江南無異,別說古人,就是今天,人們也早已把揚州視作江南了。
揚州的名字我最初應該是在唐代詩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里認識的,那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不知背了多少遍。
后來又讀了“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春風十里揚州路”等名句,對揚州不單認識,更有了向往之心。
一直都想到揚州,是因為揚州有太多太多的名勝古跡和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詞歌賦,那竹西歌吹、螢苑迷樓,那錦帆十里、殿腳三千是不可能不讓人迷醉的。
記得郁達夫先生計劃到揚州前就寫了一首詩:“亂擲黃金買阿嬌,窮來吳市再吹簫,簫聲遠渡江淮去,吹到揚州廿四橋。”可見達夫先生人未到揚州心已飛到揚州去了,大文豪如此,更何況我等小輩。
我們到揚州是從泰州出發的,時值初夏,一路平疇沃野,花木繁盛,去揚州的路上雖不能說“春風十里”,但喜悅之情還是如陽光般燦爛。
正午時分我們的大客車進入了揚州城,揚州的古樸沉厚一下子便展現在我們眼前,城里亭臺樓閣、雕梁畫榭舉目皆是。
綠楊似錦、游人如織更使我們領略到揚州的溫婉繁華。
我既驚嘆歷史的沉淀,又佩服揚州人奮發圖強的精神。
揚州自隋朝以來一千多年間,屢遭劫難,比起杭州、蘇州,它受到的蹂躪最多,一句“斷腸春色似揚州”足已見證那份飽受摧殘的傷感。
也許時間是治療歷史創傷的良藥,按照揚州人的說法,經過近三十年的揚州之治,昔日的錦繡****、繁華綺麗將再現揚州。
盛世揚州,指日可待。
揚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應數瘦西湖。
其艷麗、其風韻不知傾倒多少文人墨客。
西湖之名借自杭州,但前面加了一個“瘦”字,便有了揚州的韻味。
我并不知道李清照和揚州瘦西湖有什么關聯,但她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瘦西湖的“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不容置疑的。
吃完正宗地道的揚州炒飯我們便來到了瘦西湖。
迂回曲折的碧水,迎風搖曳的楊柳,巧奪天工的二十四橋,還有撐著畫船的姑娘都是瘦西湖千年不變的畫卷。
瘦西湖景色秀美早已聞名天下,所以我并不驚奇,而真正讓我感到興奮的,卻是邂逅那一群一群棲息在大槐樹上的白鷺,它們在樹頂停留時,遠遠望去就好像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
今年的三四月,我在故鄉的湖心島也見過成群成群的白鷺,它們喜歡靠水而居,喜歡結隊而行,喜歡在水面上飛翔。
我想,如果眼前的白鷺是我在故鄉的所見,那我和它們與揚州與瘦西湖就真的有緣了。
瘦西湖的美在于它的尺水玲瓏,也在于它的橋堤煙柳,也在于它的畫舫船娘,而這些與大自然相處和諧的白鷺,在五月的瘦西湖,也應是一幀獨特的風景吧!
離開瘦西湖時我總覺得有點不舍,這也許是所有游人共有的心病。
達夫先生不舍的是那位替他撐船容顏姣好的姑娘,而我不舍的除了瘦西湖的純美外,還有那一群瑞雪般輕盈的白鷺。
我似乎感應到,今年的秋天,我和它們將相約在故鄉的湖心島,且不見不散。
也許美的東西總會給人更多的遐想。
此刻,我的心海再次流淌著“煙花三月下揚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等美妙的詩行。
我暗自思量,煙雨迷離的三月揚州應該是另一番景致,那時的揚州,那時的瘦西湖才是真正的詩意江南吧。
于是,我突發奇想:明年三月,邀三五知己,雇一葉輕舟,從武漢黃鶴樓出發,順流而下,再訪揚州。
本篇文章來源于 *[隨便看看吧--散文、詩歌、日志、影評、名著閱讀綜合性文學網站].源網址是:http://*/zhuanti/fengjingmingsheng/*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模仿莫高窟寫一篇關于瘦西湖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