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于人生。
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
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
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
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
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于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有兩種。
一種讀書是灌輸性的,也叫上學,它規定了時間,規定了地點,而且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書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在規定的時間里,你必須到規定的地方,在老師的講授或者監督下讀完規定的書本。
而在另一個時間里,你又必須離開那個地方,同時也離開老師,離開書本。
這種讀書當然不是由著你來的,你感興趣也好,不感興趣也好,都得讀,至少讀九年,這是法律規定的。
但這種讀書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管你學到了多少知識,按照讀書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給你一個證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身份:高中、大專或者大學。
拿著這個不同的證明,踏上社會后你就會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說,你這條魚是放在溝里,還是放在河里,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憑這個證明了。
所以,這種基本上可以決定命運的讀書,不管你喜歡讀也好,不喜歡讀也好,甚至是恨著讀也好,你都得拼命去讀,為父母,為自己。
另一種讀書是吸收性的,當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沒什么規矩,不分時間和地點,也沒有別人指導或者干擾,書是你唯一的對象,你愛怎么讀就怎么讀。
你可以在午后風景優美的湖畔讀,你也可以在汽車火車飛機上讀,你甚至可以半夜起來在衛生間里讀。
你可以是一個三歲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鐘讀三本書,你也可以是一個百歲老人戴著眼鏡手里還拿著放大鏡一分鐘讀一個字。
你可以讀一本很嚴肅很有意義的書,你也可以讀一本十分無聊的書。
一句話,就是完全由著你來。
但這種無限的可以卻也帶來無限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
你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偉人,你也可能讀書讀成了一個壞人。
純真的先賢說:讀書使人進步。
事實上,讀書也可能使人退步。
因為書也有好壞之分,那就要看你讀什么樣的書,怎么去讀,怎樣去理解一本書。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好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