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銀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為什么又叫公孫樹。
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專在乎你有這和杏相仿的果實,核皮是純白如銀,核仁是富于營養——這不用說已經就足以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著動物般的性態,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經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著,在太空中高唱著人間勝利的凱歌。
你這東方的圣者,你這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你是只有中國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過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華僑,你僑居在日本大約已有中國的文化僑居在日本的那樣久遠了吧。
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
但也并不是因為你是中國的特產,我才是特別的喜歡,是因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瑩潔,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
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蘢而沒有你的莊重。
熏風會媚嫵你,群鳥時來為你歡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當皓月流空,他們會在你腳下來聚會。
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了的時候,你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會飛出滿園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術師嗎?但你絲毫也沒有令人掩鼻的那種的江湖氣息。
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干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于寒風霜雪毫不避易。
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并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隱遁。
你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人,你的木質不是堅實的器材,就是你的落葉不也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
可是我真有點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你,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
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贊你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你的畫。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你不也是以為奇怪嗎?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你呀,大家雖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歡吃你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你呀。
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但把你忘記得這樣普遍,這樣久遠的例子,從來也不曾有過。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區嗎?但我就很少看見你的影子;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滿園都是幽加里樹呢?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贊美生命的歡歌。
擴展資料: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見的樣式之一。
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周敦頤的《愛蓮說》、劉伯溫的《賣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蘭、竹、菊入詩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屢見不鮮。
然而,以銀杏為對象詠物寄興,確如郭沫若文中所說“很少看到”。
《銀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對自己民族命運的關切和對民族精神的弘揚。
這篇作品寫于1942年5月,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于極端困難的年月,弘揚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開挖深,喻體與寓意聯系緊密,物真情摯,是本文在思想內容上的重要特色。
全文二十八個自然段,大體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七個自然段,先述說銀杏的別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動物般的性態”,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
在此基礎上,贊詠它是“東方的圣者”,“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雖然在“自然界中已經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還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是人間的“奇珍”,是“人間勝利的凱歌”。
“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
文中字面上贊頌的是銀杏,實際上隱喻我們這個古老的、堅韌不拔、萬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
特別是說到“日本也有銀杏”,但它只不過是中國“移植”到日本的“華僑”,點明中國文化對日本的久遠影響,這更有振奮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個自然段,贊頌銀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進一層詠述銀杏之值得喜愛的理由。
作家從銀杏的外美到內質、從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給人帶來的多方面益處,特別稱贊它“堅牢”、“莊重”、不避寒風霜雪,“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灑脫”的姿態。
真、善、美是人類獨具的價值尺度,盡管我們不能把銀杏的具體特質與民族精神作牽強比附,但聯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驕傲等等譽美之詞,我們還是不難領悟作品的內在意蘊。
第三部分六個自然段,述說銀杏被人忽視以至被人忘記的厄運。
對銀杏的忽視,似乎是自古已然,從中國的經典到詩畫,都“找不出” 或“很少看到”。
但作家的真意卻主要在諷喻身在“陪都”(重慶)那些“不辨菽麥的人”,他們數典忘祖,置國家民族命運而不顧,以至早已喪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結尾的四個自然段,抒寫自己思念銀杏的深情,希冀國人愛慕銀杏,弘揚民族精神。
文中說到銀杏有忘記中國的“危險”。
“隱遁”了民族精神,中國怎能不“危險”啊! 末句呼吁:“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
辭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
這篇散文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是詩化的情感。
通篇用第二人稱“你”,似在面對銀杏,向它熱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
例如:“你這東方的圣者,你這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你是只有中國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詩的情感,詩的語言,詩的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熾烈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銀杏訴說,然而又意在言外,題深而旨遠。
讀者讀著這樣的美文,自然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