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這首詩題為《山中留客》,它的重點當然是留客。
但是,因為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無疑是欣賞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寫到春山的美景,不過寫多了又會沖淡“留客”的主題。
詩人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正面描寫山景只用了一句詩:“山光物態弄春暉”。
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
嚴冬過盡,春風給蕭瑟的山林換上新裝,萬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生氣勃勃,光采煥發,爭奇斗妍。
這一“弄”字,便賦予萬物以和諧的、活躍的情態和意趣。
“山光物態弄春暉”,寫得極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態任你想象。
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綠葉嗎?是迎風招展的山花送來陣陣的芬芳嗎?是花葉叢中百鳥的歡唱嗎?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嗎?……它們全部囊括在這一句詩里了。
這是一個極富啟發性和鼓動性的詩句。
詩人把它放在詩的開頭也是頗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