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意思是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二、原文: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三、解釋:細雨斜風天氣微寒。
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后的沙灘獻媚。
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
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擴展資料
一、原文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宋代】【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二、譯文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
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后的沙灘獻媚。
眼前入淮清洛,
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
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三、賞析
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
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云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暉。
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
作者從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
于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處。
“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
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于合肥,北流至懷遠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
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后,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轉寫作者游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
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征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
兩相映托,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
“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
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張,形象鮮明。
午盞,指午茶。
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
“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
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四、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人間有味是清歡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