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余光中老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條命》,不禁被老作家的生活態度所感動。
他老人家希望有九條命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才會活得游刃有余,否則自己分身乏術,根本就忙活不過來。
是啊,想想我自己,一條命都沒有充分活好。
每天渾渾噩噩,也沒有具體的目標,就像小沈陽說的“眼一閉一睜,哼,一天過去了。
”至于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更是無從知曉。
雖然已近不惑之年 ,可對周圍的一切,依然懵懂。
看著身邊的人或忙碌或悠閑,卻不知自己在干什么。
一天,兩天.......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溜掉了,驀然回頭,身后一片空白,什么也沒有留下。
看看自己走過的歲月,竟然沒有留下什么痕跡 ,惋惜之余,懊惱萬分。
從現在開始,我要學學于老先生,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生之年,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活得充實,活得精彩,這樣,才不枉我們在世上走一趟。
九條命,九種情
——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條命》賞析
◆豐木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條命》,語言質樸,結構嚴謹,想像豐富,感情真摯。
作者之所以去做“九條命”的假設,就是因為感覺自己僅有一條“命”太少了,諸多必做的事務沒有辦法應付過來。
但這里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去假設自己有“九條命”,而不是“八條命”,也不是“七條命”呢?細細品味就可以知道,作者所假設的這“九條命”,完全是緣于九種情。
一條命為耐生活之情。
之所以用“耐”,是因為生活中既有“千般驚擾”,又有“最煩的”事,而這“最煩的”事還必須去做,那當然就需要有“耐力”,就需要用“半條命”去應付。
剩下的“半條命”還得用來“回信和開會”,這好像就不需要耐力了,其實不然,因為“回信”還要找到“相關的來信”,還要受“鄰座的煙熏”,這沒有相當的耐力也是辦不到的。
生活是作者人生的必需,他有這種耐力,就是緣于有生活之情。
一條命為孝父母之情。
父親年邁身殘,岳母年邁身殘,只有“情如半母”的姨母來支撐著自己的家,作者思盡為人子之孝,因此想要有一條命來做自己該做的事,盡自己該盡的義務。
作者的這種情是他品質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體現,因此情也就顯得分外寶貴,這條“命”也顯得分外有價值。
一條命為愛妻兒之情。
作者這種愛妻兒的情,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種歉疚之情,他自覺對妻子體貼得少,對女兒照顧得少,只有在心里“細加體會”愛妻的柔情,也只有在心里“默默懷念”可愛的女兒。
有了這種親情,才是人生的一種幸福,因此作者才用一條命來陪伴她們。
一條命為念朋友之情。
作者作為“新男人”,不想“遺世獨立”,但他卻有錢而“窮于時間”,于是便只能盡其心其力而為了,講究一點策略,做到適可而止。
但這種情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應該用一條命來做。
一條命為顧讀書之情。
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有古人的書,更有今人的書;加之作者還要用時間來寫作,用精力來教書,那讀書就更顯緊張了。
但是,讀書是成就人生的必由路徑,不讀書也就沒有了學問,也就沒有了文人,也就沒有了余光中。
因此,作者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松讀書一事,便將一條命交給心愛的書了。
一條命為重教書之情。
文化是要傳承的,但作者自覺“忙于外務,席不暇暖”,在教書方面有諸多不足之處,于是便思“經常與學生接觸”,以“產生實效”了。
作者在想辦法教書,在想辦法把書教好,他情愿為教書而投入自己的精力,這也說明教書育人是他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他才用一條命來做。
作者這種竭力培養后人的精神是可欽可敬的。
一條命為思寫作之情。
作者酷愛寫作,也在寫作方面有很大成就。
他之所以要用一條命來進行寫作,一方面是因為愛,另一方面是因為寫作“需要全神投入”。
半心半意不能搞寫作,三心二意更不能搞寫作。
作者用自己的體會和魯本斯的事例說明了對待寫作應該采取的方法與態度,而且在講這些的時候,那種自豪與信心早已溢于言表。
寫作就是他的生命,用一條命來做理所應當。
一條命為慕旅行之情。
作者深深仰慕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做法,更想付諸行動。
而且他將自己與謝靈運和徐霞客并提,更見其志向。
且余先生能與尤其有此喜好的太太在一起旅行,更是情趣流彩,令古今之人都艷羨稱嘆。
這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要用生命做下去。
一條命為戀恬淡之情。
作者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有顯要之名卻不思顯要之位,有超人之才卻不具超人之欲。
他深深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從從容容最可求。
如此,人生才過得踏實而平穩。
作者這種求實的精神,也就奠定了他成就事業的堅實基礎。
他用一條命來戀恬淡之情,充分表現了他長遠的目光和不俗的志向。
九條命緣于九種情,一種情就是一個多彩的世界。
由此可見余光中先生的心靈世界是如何多姿多彩,他的事業又是如何燦爛耀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假如我有九條命》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