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命的真善美——讀《三毛》有感
讀書一種感悟,可我卻看不懂那些鴻篇巨論,因為它們太深奧了。
而這種深奧又常常讓我覺得它與現實相差甚遠——我無法從中體會到一種真實存在的感覺。
而《三毛》卻不一樣。
總覺得它是一種很有靈氣的東西,在向世人傳達著某一種語言。
三毛以她最清新的筆調,最平凡的文字,寫出了人世間最真實也最厚重最有份量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
親情是人最不能割舍的一段感情,于是人們常說“血濃于水”。
親情是一份理解、一種包容。
有些東西可以想得很慷慨,但面對親情,到了要真正做出抉擇時,內心的私愛卻能占據人的理智。
“如果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更幸福的歸宿。
”這是三毛在《夢里花落知多少》一書第一篇《不死鳥》中對父母親說的一段話。
也許這就是親情的抉擇,正是這種無私的愛,所以三毛才會那樣地祈求上蒼讓她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里做最后離世的一個”,“為了愛的緣故”,忍著徹心的苦,切膚的痛,一個人獨自喝下那永別的苦杯。
沒有人會習慣一個人生活,身邊沒有朋友的微笑亦是憂愁,人總會莫名奇妙地空虛,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空心的稻草人,沒有感情。
朋友之間講求的是信任、是理解。
“善良之心,與世可依。
”無論是自己熟悉的人還是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三毛說“人跟人之間‘知心’最重要”。
她的真誠、善良、一諾千金,使她擁有了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
無論是“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莫里,還是渴望飛翔卻沒有自由的啞奴,還是„„他們對三毛真摯的友情,讓人感動得想流淚。
愛情是最真摯的仰慕,是最強烈、穩定、專一的情感。
愛是給予,在保留自己獨立人格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需要雙方之間的磨合。
愛是理解,這份理解首先應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在信任戀人的同時給予對方更多的空間與自由;愛是責任,要愛對方,尊重對方的人格,為對方的現在以及將來擔當責任;愛也是能力,只有有愛的能力,才能為戀人締造幸福。
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情故事看似云淡風清、細水長流,實是驚天泣地、永恒不滅。
只因那里面融入了太多的真情。
在尋覓真善美的過程中,我還要繼續我的足跡——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與和諧。
正如三毛自己所寫“一個聰明敏感的孩子,在對生命探索和生活的價值上,往往因為過分執著,拼命探求而得不著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輕視的哀傷,可能會占去他日后許許多多的年代,甚而永遠不能超脫。”
我喜歡三毛,她創造出了一個讓我可以短暫消失在繁忙社會中的空間,在這消失的世界中動的珍愛生命,珍重“親情”、“友情” 和“愛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三毛作品有感400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