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他的人生態度。
凡是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來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而失敗者則恰恰相反,他們的失敗,完全在于他們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對待別人、對待事物的態度。
關于人生態度,梁漱溟先生曾經對此有極為精辟的論述,他將人生態度分為三種:逐求、厭離和鄭重。
逐求即對物質的追求,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于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種態度為多數人的人生態度。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
因為人雖然有和動物的本性,但畢竟比一般的動物高等些,所以常常會反省自己,回頭審視一下,就會發現人生的許多痛苦來。
一方面因為許多欲望而痛苦,另一方面又發現了人世間的丑惡、殘酷和無情,于是便會產生厭離人世的態度,此種態度人人都會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鄭重的人生態度可以分為兩層,其一是兒童的天真,對生活的固有的認真態度,即順其自然之態度,其二,“實即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即積極的人生態度,努力進取,一心一意。
梁漱溟“三種態度”概括了人對于物質、對于自身以及對于他人的態度,而人之存活于世間,也就必須處理好三種關系:對于世界、對于他人和對于自身的認識和評價。
態度不僅決定了行為,也決定了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來源有許多種,物質的滿足是其中之一,是普遍追求的,但物質帶來的幸福很不真實,兩大敵人會將幸福感輕易地剝奪,其一是不滿足,欲望的沒有止境吞噬了成功的喜悅,在不斷地追求中體驗不到半點的幸福,物質極大豐富,精神卻是一片荒漠。
其二是厭倦,物質生活帶來的幸福感會隨著時間而一點點消失,直到空虛。
物質的滿足雖然不那么持久,但畢竟還是真實的感官刺激,而比物質更加虛假的是別人的評價。
事實上,名譽名聲對于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又不那么重要,你可以選擇為了別人而活,時刻關心別人的評價,也可以選擇為了自己而活,沒有必要完全以別人的標準束縛自己,評價自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兩種態度看事物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