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
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諾曼底”號遇難記》還被選入教材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
他生于法國東北部貝尚松省。
他的父親是拿破侖部下的將軍。
雨果幼年曾隨父行軍去過意大利、西班牙等以風光明媚著稱的濱海地帶。
11歲時,他跟隨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住在一個叫佛依央丹的古老修道院的大花園旁邊。
雨果的母親信奉舊教,擁護王室,這對青年時代的雨果的政治立場,是不能沒有影響的。
雨果從小愛好文學,對浪漫主義先軀作家夏多布里昂推崇備至,“要么成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無成”。
他的文藝生涯是從詩歌寫作開始的,而這些青年時期的創作,總的來說,形式是傳統的,內容是保守的。
后來由于大勢所趨,他才逐漸接受了新興的浪漫主義。
1827年《克倫威爾序言》的發表,使他一舉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在這以后的16年(1827DD1843)里,他以驚人的才華,寫作并出版了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小說方面《巴黎圣母院》,散文方面有《萊茵河游記》,詩歌有《東方集》、《秋葉集》、《微明之歌》、《心聲集》和《光與影》5種,劇本有8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低爾那尼人《瑞?布拉斯》及《衛戍官》。
1843年3月《衛戍官》上演失敗,使雨果深深感到浪漫主義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9月,他的大女兒萊阿波蒂在新婚蜜月旅行中,和夫婿同舟溺死。
在這雙重打擊下,雨果雖未完全停止寫作,但他的主要活動卻已開始移到政治方面。
雨果在波旁王朝時期曾經是正統主義者;在七月王朝時期,他和路易 菲利普妥協,擁護君主立憲政體;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走上共和主義的道路,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并于1849年參加立法議會。
為了捍衛共和,他勇敢地揭露了路易?拿破侖的陰謀政治。
1851年十二月二日政變后,他被迫流亡,先是在比利時首都避難,后遷往英吉利海峽英屬澤西島,最后又轉往根西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雨果《秋》詩歌鑒賞求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