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生于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
他的父親威廉姆·王爾德爵士是一個外科醫生,他的母親是一位詩人與作家。
1864年,王爾德就讀位于恩尼斯其林的普托拉皇家學校,在男孩間并不特別受歡迎。
在校期間,他鐘情于花朵,落日與希臘文學。
雖然經常被老師斥為怠惰,但他在此校最后一年仍獲得代表古典文學成績最佳榮譽的普托拉金質獎章。
1871年,以17歲之齡獲得都柏林三一學院獎學金。
他在這所學校遇見馬哈菲教授,教授對王爾德一生有相當影響。
多年后,他還回憶說馬哈菲“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是個善于運用辯才與生動字眼的藝術家。
”
王爾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畢業后,獲得全額文學獎學金,于1874年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學習。
在牛津,王爾德受到了沃爾特·佩特及約翰·拉斯金的審美觀念影響,并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后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
在出版首本《詩集》后,他在文壇開始嶄露頭角,并來到倫敦發展。
雖然年輕的王爾德還沒有獲得一個文學獎項,但服裝惹眼、談吐機智、特立獨行的他在倫敦社交界已經小有名氣,一些雜志甚至刊登著諷刺他的文章。
1875年,王爾德在暑假期間到意大利旅游,并仕寫卜早期詩作之一《圣米尼亞托》《SanMiniato》),不過這首詩要到數年后才得以出版。
1877年,王爾德與另外兩位年輕人陪馬哈菲教授一同到希臘旅游,為希臘的自然景致和精美建筑傾倒,以致于流連忘返,延誤了上課。
回到牛津后他被校方罰款45英鎊,次年罰款因他學業的優異而返還。
1878年,王爾德在牛津就讀的最后一年極為風光,不但學業成績名列前茅,也以詩作《拉芬納》贏得校內一項詩歌比賽。
得獎的詩作由學校出資付梓,成為王爾德第一本出版的作品。
王爾德從牛津搬到倫敦,自稱為唯美主義的教授。
1880年,此時王爾德已經在倫敦社交圈嶄露頭角,《笨拙》雜志開始拿他的外表開玩笑。
他的第一出劇作《薇拉》于同年完成,但沒有大的反響,最后也因政治原因并未在倫敦上演。
1881年,由吉爾伯特與沙利文所寫的唯美主義幽默短劇《佩心絲》無意之間為王爾德帶來不好的名聲。
王爾德詩集于同年出版,可能是詩人自費發行。
1882年,王爾德在美國作了一個精彩的巡回講座,兩年后他與康斯坦斯·勞埃德(Constance Lloyd)戀愛成婚,兩個兒子西里爾(Cyril)與維維安(Vyvyan)亦分別在1885年與1886年出生。
1887年,王爾德成為一家名叫《婦女世界》(原名叫《淑女世界》,王爾德嫌其俗氣而改名)的婦女雜志的執行總編輯,在雜志上發表了他的一些小說、評論和詩。
王爾德的作品以其詞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鮮明聞名。
1888年5月,出版《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
1890年6月20日,在報紙上連載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奠定頹廢藝術家的地位。
他的第一本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發表于1891年,小說創作的契機緣于王爾德有天拜訪了一位名老畫家,畫家的男模特長得很年輕漂亮,于是王爾德忍不住感嘆:“可惜了,這樣美麗的生物,還是有衰老的一天。
”畫家答道:是啊,如果能讓畫中的他代替他老去就好了。
”后來王爾德便創作了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王爾德為了感謝這位畫家,便將小說中的畫家以他的名字命名。
之后他又發表了散文《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這兩部作品都十分成功,但真正為王爾德贏得名譽的是他的戲劇作品。
可以說他的每一部戲劇作品都受著熱烈的歡迎,有一個時期,倫敦的舞臺上竟同時上演著他的三部作品。
他的這些佳劇被稱為自謝里丹的《造謠學校》以來最優秀的喜劇作品。
1895年,昆斯伯理侯爵(Marquess of Queensberry)發現兒子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昵稱“波西(Bosie)”)與王爾德交往長達四年而控告王爾德,并到王爾德常去的名人俱樂部貼上紙條:“致奧斯卡‧王爾德——裝腔作勢的雞奸客。
”公然斥責王爾德是一個好男色的“雞奸者”(當時尚未誕生“同性戀”這個名詞)。
這項指控使王爾德立即寫信給他的好友羅斯。
昆斯伯理侯爵是一個暴虐的父親,與道格拉斯長期以來爭執不斷,對此,憤怒的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叫王爾德立刻上訴,告侯爵敗壞他的名譽。
結果王爾德上訴失敗,更被反告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有傷風化的行為”(committing acts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other male persons)。
根據當時英國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爾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獄服了兩年苦役。
這兩年,王爾德停止了戲劇創作,在獄中寫下了詩作《瑞丁監獄之歌》和書信集《深淵書簡》。
在這兩部作品中,他的風格發生了轉變,已很難尋得唯美主義的影響。
在王爾德服刑期間,妻子康斯坦斯與兩個孩子改姓為荷蘭德(Holland),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學界的大多數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
只有寥寥數人如劇作家蕭伯納仍挺身維護他。
1895年5月1日,陪審團對王爾德的罪名不能達成一致,一位陪審員同意將王爾德保釋。
5月7日,被保釋出獄。
5月20日,此案第二次開庭。
5月25日,王爾德因“嚴重猥褻罪”,被判強迫勞役兩年,先關押在倫敦本頓維爾監獄,7月4日轉押倫敦旺茲沃思監獄,11月20日被轉押距倫敦西部30英里的雷丁監獄。
該年9月24日和11月12日,法院對王爾德分別進行兩次破產調查,然后宣告其破產。
1897年獲釋后,王爾德動身前往巴黎,對于英國他失望透頂,不再有絲毫留戀。
他為了兩個孩子曾嘗試與康斯坦斯復合,但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卻主動來和他見面,表示想與王爾德重修舊好,王爾德選擇了道格拉斯。
他化名居住法國期間完成并出版了《瑞丁監獄之歌》, 1898年王爾德與道格拉斯同游意大利,但最后兩人仍分手,重新在一起的兩人已不如當初,出獄后的王爾德風光不再,道格拉斯也開始明白王爾德已不再是那個已婚且人人敬羨的成功人士。
僅管他們曾經相愛,膩在一起聊到天南地北,但是任性的道格拉斯早前就曾對王爾德說過:“如果你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王爾德,那一切都不再有趣。”
1900年,王爾德終于在他的好友且曾是他的同性情人羅伯特·羅比·羅斯(Robert 'Robbie' Ross)的幫助下改信天主教(羅斯是王爾德第一個同性情人,王爾德曾稱是因為羅斯的誘惑使他走上同性戀的道路,當時羅斯17歲,王爾德32歲。
盡管王爾德后來迷戀道格拉斯,但羅斯多年來愛慕王爾德,并給予他幫助,羅斯死后的骨灰按照他的遺愿和王爾德葬在了一起)。
于同年11月30日因腦膜炎于巴黎的阿爾薩斯旅館(Alsace)去世,終年46歲,死時只有羅斯與另一朋友陪在他身邊。
王爾德在巴黎的墓地,按照他在詩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雕刻成了一座小小的獅身人面像。
20世紀末,在遭到毀譽近一個世紀以后,英國終于給了王爾德樹立雕像的榮譽。
1998年11月30日,由麥姬·漢姆林雕塑的王爾德雕像在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附近的阿德萊德街揭幕。
雕像標題為“與奧斯卡·王爾德的對話”,同時刻有王爾德常被引用的語錄:“我們都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奧斯卡·王爾德的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