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
自以為得之矣。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
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
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蓋二客不能從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
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羽衣蹁躚(翩仙),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
“嗚呼噫嘻!我知之矣。
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