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原諒我忽略陳綺貞真正的第一本書《不厭其煩》。
那一本我覺得充其量只是一個“哲學系”歌手的碎句片語。
而在這本《不在他方》里,我們看到了熟悉的,而又全部交待出來的,陳綺貞。
歌詞和字句,因為同一個創作者的緣故,而有了共同的味道。
翻著這樣的一本散文集,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感覺,是如此熟悉。
好像我們在很早很早之前,便已經摸透了她文字的質感。
但其實也僅僅是第一次的翻閱而已。
我急著看完這本書,急著想為這本書說點什么,急著想作為一個讀者而非歌迷的立場,去為陳綺貞正名些什么。
但是當我看完了,坐在電腦前準備敲打些什么出來之后,卻發現繚亂得無從入手。
就好像說,你覺得已經很明白了,但是擁堵在嘴邊,一個字也吐露不出來。
那,我便一點,一點地,說一點。
雖說一直是陳老師的歌迷,但我覺得還不算是死忠粉。
我和陳老師之間的羈絆,也就是會搜集她的歌來聽,會去她的演唱會來看,至于她有什么八卦,她有什么來歷,一概不是很感冒。
所以常常會在陳綺貞的小組里,大家熱議著陳老師的點滴,我也僅僅是站在旁邊,默默地看了一會,面無表情地覺得“哦,原來是這樣”。
僅此而已。
但是她的文字,大概聽多了,也想象著她如果出一本書,一本文集,會是如何的一個模樣。
我覺得這本書,便有點像她在《DEMO3》里的喃喃細語:嗯,我們去了哪個地方,我們決定做一件什么事,什么讓我覺得害怕,有時候希望媽媽可以快樂點,外婆其實是個多彩的女子……
但又不僅僅是那么瑣碎了。
文字,透露出了一個作者的剖析,陳綺貞不再是作為一個符號,她開始慢慢地,將她的思想、惶恐、疑惑、愛惡……展現出來。
作者不就是向大眾展示自己的所思所得么?
好像是這么熟悉,又好像,“原來是這樣子”的感覺。
這樣的一本集子里
是思考。
在旅行上看見的:貧窮的國度,潮濕的城市,寂寞的老人,單純的小孩,熱愛舞蹈的人民,生病的夜晚,昏暗的街道……
沒有對名勝的膜拜,也沒有對景物的追逐,留在字里行間的,是“我看見”,看見的點滴之中,變成“我”腦海中一切意義的存在。
看到了對待生命的一種方式:“然而生命的本質,到哪都不會變。
生命是多彩也是愁苦的。
所以他們在快樂中歌唱,在悲傷中更要歌唱……唱出了色彩斑斕的眼淚,唱出了安靜的日出,喧鬧午后,溫暖的夜。”
好像也碰到了生命的一種高度:“(在貧窮的史瓦濟蘭接觸到的人之后),我突然覺得這個世界所有的幸運與不幸,就像是萬花筒里的星星,命運之神不知道何時雙手一轉,有些星星就隕落,有些星星就永遠孤垂在宇宙最遙遠的角落。”
我們共同經歷了思鄉的寂寞:“而我提出(想不想念臺灣)問題的時候,往往都是想家想得不得了的時候。”
也經歷了一場不是很順暢的旅行之后,“撇去故意忘在衣櫥里的舊貨和二手衣,從柏林帶回來的,竟然是不斷發酵至今的反省。”
……
你會檢討著自己的旅行,自己看到的一切,變成了思想的符號之后,會是個什么模樣呢?
也是生活點滴。
好像就是不小心打開了某個人的相冊,涌進了很多關于“這位你所喜歡的歌手”身上,你未曾注意到的注解。
聽蘇珊薇格的演唱會,仿佛看見了一場精致的聲音魔術;
哦,我們都喜歡的michel jackson的演唱會,帶來的震撼和感動影響了最后要唱歌的形態與方式;
針對相片,這是一個多么神奇的產物,它濃縮了“永遠”和“此刻”這兩種矛盾于一身。
而在“聲音采集計劃里”,那么多的聲音中,知道“聲音所能給予我們的,還有很多很多”。
當然,還有多才的學姐,一起彈吉他的興奮;還有年老的媽媽,學起了作畫,稚嫩的手法將女兒描繪出來;哦,不識字的外婆,恣意地綻放又恣意凋落的人生影響了“我”的什么……
哦,陳老師也是在這樣,孤獨的,而又認真地,把這些記錄下來。
有些變成了歌曲,我們聽到。
而有些,變成了文字,我們看到。
轉自知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如何評價陳綺貞的散文集《不在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