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輕時所設定的目標可以稱為“五子登科”——“銀子、車子、房子、妻子、兒子”。
只要社會稍微開放,經濟自由發展,上述目標到了三四十歲,就可能一一達成。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有一次,我搭飛機從美國回臺北,旁邊坐著一位六十幾歲的乘客。
在閑聊中,他談到自己很早就“五子登科”,后來3個孩子還全部在美國落地生根。
原本希望在美國的子女家中享受天倫之樂,結果呢?他的英文不靈光,以致成了瞎子、聾子、啞子;他又不會開車,簡直是個跛子;然后呢?他承認自己這一生的作為十足是個傻子。
“瞎子、聾子、啞子、跛子、傻子”也算是“五子登科”,實在反諷之至。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
”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得到我所要的”也算是悲劇呢?這不是“心想事成”嗎?非也。
因為許多人達成自己奮斗的目標之后,才發現搞錯了,原來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自己為這個目標所付出的代價太高,根本得不償失。
為了降低后悔的概率,更為了珍惜未來的時光,我們所能采取的策略是:花一點時間,想一想人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們的生命有“身體、心智、靈性”三個層次。
面對身體、心智與靈性,我的建議是:身體是必要的,心智是需要的,靈性是重要的。
以身體而言,從身體健康延伸出去,包括一切有形可見、可予量化的成就,如“銀子、車子、房子”,以及社會形象,這些都屬于必要的層次。
如果我們把全副精力都投入這個層次,到了中年就會嘗到“重復而乏味”的苦果。
再以心智而言,它的潛能包括“知、情、意”三方面。
這三方面需要一直開發,否則難以化解“重復而乏味”的壓力。
在求知方面,每天學一點新東西,是保持心態年輕的好辦法;在情感方面,目標是自得其樂與歷久彌新;在意志方面,則能提升自主性與自由度,效法孔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至于靈性層次,則是 “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心智層次最易達成共識的,自然是“求知”方面了。
我曾提出一個觀點就是:現代人的學習規劃,最好是“30歲以前學習儒家,40歲以后學習道家,50歲以后學習《易經》”。
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誠”兩字。
人只要真誠,就會覺察內心有一股力量,要求自己與別人之間建立適當的關系。
在判斷關系是否適當時,所考慮的3項要素是:我的內心感受是否真誠,對方的期許是否溝通及了解,社會規范是否遵守。
這3項要素使我們知道如何“擇善”,然后由此努力朝著“至善”前進。
即使儒家的處世態度,也無法保證實現,因此人到40歲以后就應該學習道家。
道家的要旨在于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包括自己的遭遇。
而所謂的“道”即是整體。
在整體之中,得失成敗可以消解于無形;在整體之中,很容易孕育一種審美的眼光。
因此,學了道家之后,可以“順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內不化”,享受與道同游的樂趣。
至于50歲以后,不妨學習《易經》。
《易經》是“依天道以應人道”,要我們明白自己的時勢處境與特定位置,對于吉兇禍福可以了然于心,進而在理解了變化的原則與規律之后,可以順勢而行,趨吉避兇,并且致力于修養德行,由改變自己的心性而改變既定的命運。
人生不能沒有憧憬,學習的過程并不容易,面對這樣的挑戰,也會帶來一些憧憬,而這絕不是有形的成就可以提供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不能沒有憧憬》800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