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蘇聯政府決定將果戈里的墓地,從圣丹尼安修道院遷往新圣母公墓,結果在打開棺槨時發現,果戈里的尸體改變了下葬時的姿勢。
有人由此推斷,果戈里是在未死亡狀態下被“活埋”的。
這些人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果戈里去世前曾有嚴重的昏厥癥狀,時常在沙發上昏睡幾天不醒。
所以說,很有被活埋的可能性,在這里,還有必要說一說他的疾病。
果戈里所患疾病至今也無定論。
醫學界目前傾向于他患有躁狂抑郁性綜合征,這種病多半是由其父親遺傳,表現為抑郁和情緒容易波動。
很多人認為,果戈里的疾病與其辛勞創作有密切關系,尤其在寫作《死魂靈》第二卷時的屢屢不順更是加劇了他的病情。
果戈里幼年喪父,終身未娶,一生坎坷。
他從小體弱,一直疾病不斷;他精神抑郁,心靈飽經憂患。
生活的苦悶和身體的疾病造成他憂郁的性格,他總是帶著憂郁的目光,流著悲切的眼淚來嘲笑統治階級的鄙惡。
還有人說,他總是諷刺當局,這也有可能讓他招致活埋的結果。
在寫作小說的同時,果戈里也開始了諷刺喜劇的創作。
1836年4月,著名喜劇《欽差大臣》在彼得堡亞歷山德拉劇院上演,轟動了整個京城。
該劇逼真地反映了俄國專制社會的種種弊端和黑暗,從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階級的丑惡和腐朽。
1836年6月,在《欽差大臣》遭到政府和反動文人的攻訐聲中,加上病魔纏身,果戈里決定到國外去治病。
此后來來去去,多在國外,少在故土。
在國外,他一邊養病,一邊從事早在1835年就已開始的《死魂靈》的創作。
《死魂靈》的第一部終于在1842年問世。
這是一部人物眾多的宏篇巨制,通過對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動的描繪,有力地揭露了俄國專制統治和農奴制度的吃人本質,極大地震撼了整個的俄羅斯。
果戈里習慣于以“笑”貫穿他一生的著作。
他的笑,看一次比一次深沉、復雜,進而憂郁。
那是含著淚的笑,這種笑能真正地觸動人心。
果戈里臉上是深深的憂郁,隱隱的苦痛。
你不會在他臉上看到淚,他的淚都在心里。
也正是這種“笑”,觸動了當時陰暗社會的神經。
后來,他回國后就更加沒有了立足之地,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很可能被人暗害,在未死亡的情況下,被活埋了。
關于疾病一說,以果戈里研究專家馬恩為代表的學者們,卻持否定觀點。
馬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活埋的情況不會發生,因為給果戈里治病的醫生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其中一位叫塔拉先科夫的醫生,后來在回憶錄里還詳盡記錄了,果戈里的病情和治療過程。
關于“果戈里是不是被活埋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滿意的請采納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俄國散文之父”果戈里是被活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