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別人
我曾經為別人不理解我苦惱過。
后來我認識到了:人的經歷不同,對事物的見解肯定就會不一樣。
不理解是正常的現象,因為理解是主觀的,不理解是客觀的,所以當有人不理解我時,我會付之一笑。
別人不理解我,我不惱怒。
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說,我不理解別人,別人也不惱怒呢?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隨和如我,說錯了,理解錯了,笑笑。
若是脾氣暴躁,說錯了,理解錯了,就會上去兩耳光。
我就曾目睹到因話語理解錯誤而發生口角的:有個小丫頭來買糖果吃,旁邊一街坊問是誰家的小丫頭?這時一個老年人說,就是后街那家一連生了兩個女兒的鄭家的。
正在這時,有個黑黑瘦瘦的街坊來買東西,她聽見了,當即罵道:“老母狗!笑話人!會生女孩兒就會生男孩兒!”這個黑瘦的女街坊也一連生了兩個女孩兒,在她罵時還沒有懷上男孩兒,大概是心理壓力大的緣故,所以聽風就是雨。
《孫子兵法》中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敗;不知彼而能知己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每戰必敗。
可見,人不僅需要知道了解自己,同時還需要了解知道別人。
這樣在人際交往中才不會說出讓別人討厭的話,才不會做出讓別人嫉恨的事。
那么怎樣去理解別人呢?打麻將時,根據下手的出牌,我推測她一定要七條。
于是我放棄贏兩頭的好牌,閑牌七條不打,轉而獨釣七條,最后果然截了她的胡。
當時我就忽然悟到:我們去理解別人,更多的是靠推測。
根據他的神態、語言、行為來推測他的目的和動機。
對一個人的理解和評價更多的有賴于他平時說了什么,做了什么。
對于暫時不理解的人,可以放在心里,靜觀默察,反復揣摩。
社會中人,又是性情中人,他不會像宰予那樣一言不發、一步不行,整天酣睡不醒。
只要有語言有行動,我們就能判斷出他的為人、他的動機。
對一個人作出正確的推斷,關鍵在于平時的細察默記。
諸葛亮錯用馬謖,關鍵是他對馬謖觀察不細,認識不透,所以才會推測錯誤。
他漂亮地使用空城計,主要是他想到了司馬懿的肚子里了。
難怪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當我正為自己的所悟沾沾自喜時,不曾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蘇秦早就想透并說透了這個秘密。
蘇秦,雖然出生在京都洛陽,但卻是個貧民的兒子。
大概人都是這樣:越是貧窮越是想富甲天下;越是地位低下,越是想出人頭地。
是啊,人為什么要改變貧窮的現狀呢?為什么不能像顏淵那樣甘于貧窮呢?我想,這更多的與人的受尊重程度有關:世俗人尊重別人,更多的是看對方的身份和地位,既有錢又當權,就會像爺一樣地敬著;一窮二白的人,即使住在鬧市也無人問津。
捧窮人不如拍富人的馬來得實惠。
雖說“溜須拍馬”一詞并不那么好聽,可它能現得利。
為了能實現脫貧致富的夙愿,蘇秦先到了秦國,不料雖經過幾十次的游說,卻并沒有得到秦惠王的賞識。
蘇秦是要著飯回到了家,結果: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故鄉的人都輕視嘲笑他。
蘇秦嘆息著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皆秦之過也!……”
真正體味到這種刻骨銘心的傷痛后,人才能發憤圖強。
如勾踐的臥薪嘗膽,如伍子胥的誓死報仇,如申包胥的立志復國。
蘇秦采取的是頭懸梁、錐刺骨,以廢寢忘食、皓首窮經的姿態來研究人。
有時想想,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上,什么動物最可怕?人最可怕!人是所有動物的精靈,我們每個人又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而獨立地存在,既然不是個自然人,就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管他們高尚也好,卑下也罷,總之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將會與我們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摩擦。
這些人中,有些人會幫助我們,有些人會刁難我們,有些人會喜歡我們,而有些人會討厭我們。
我們的喜怒哀樂,更多的是由周圍的人給的。
所以研究什么都不如研究人有意思,駕馭什么都不如駕馭人更讓人有成就感。
蘇秦在冥思苦想之后,悟出了獨特的游說術——揣摩術!,他首先去游說趙王,一下子就說到了趙王的心坎上,被封為了趙國的宰相。
某日,蘇秦為了游說楚國,路經洛陽。
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宴,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跪而謝。
蘇秦問:“嫂何以前據而后卑?”
嫂說:“以季子位尊而多金。”
蘇秦嘆:“嗟呼!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
人生世上勢位富厚,盍可以忽呼哉?”
可見人要為人上人的玄妙了。
人與人的關系,從利與權的關系考慮,不外乎是治人與受治于人。
可有人說,人可以窮盡宇宙,卻不能窮盡人心啊。
錯!雖然人的內心世界是神秘莫測、深不可測的,但他終歸是人,是人,他就會有人的缺點和弱點,他就會有七情六欲。
人有了各種各樣的欲望,就有可能被別人有針對性控制和利用,這個人就可以駕馭。
所以有人說,無欲則剛。
可這世上,誰是沒有欲望的人呢?神還想多爭一柱香呢,更何況是人。
所以受賄的人不如行賄的人高明。
因為受賄的人被別人鉗制了。
所以武則天說:“只要給我鐵鞭、椎子、匕首,什么樣的烈馬我都可以馴服。
”就像當年楚漢之爭時,劉邦想拉韓信、彭越前來支援他。
但韓信、彭越卻按兵不動。
張良問劉邦:“你打天下圖的是什么,人家參與戰爭又圖的是什么?”聰明的劉邦馬上悟出了他們按兵不動的真正原因了。
當即許愿說:事成之后封你們為王!韓信和彭越這才高高興興地幫助劉邦打敗了頂羽。
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別人,我們就會受治于人,我們了解別人了,雖不說去治人,但卻可以防治于人。
王立群把世上的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琢磨人的人,第二種是琢磨事的人,第三種是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
第一種人適合當官,第二種人適合做業務骨干,第三種就具有了將、相、王之才了。
這世上能達到第三種境界的應是寥寥無幾,所以對于第三種人我不想多說什么。
那么對于第一二種,哪個要更勝一籌呢?我認為第一種確實有他的長處。
因為許多有才能的人,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
你再才高八斗,你再技藝超群,可你更多的得仰仗別人的鼻息。
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郁郁不得志的何止你曹子建一人?翻天中國的歷史,有多少仁人志士,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外逃的外逃。
岳飛、丁汝昌、文天祥、林則徐、屈原、孔子、戊戌六君子……這些有才能的名字還少嗎?可結局又怎樣呢?
我們常說小人得志,為何小人常常得志呢?最主要的是這些小人把主要目標的心理揣摩得透透地。
有次乾隆出行,攆轎走得好好的,忽然被叫停。
左右侍從皆莫名其妙。
和珅一聽說,馬上遞過去一個瓦罐兒,內急的乾隆馬上得以渲瀉。
如果我們是乾隆,我們是不是也會把這種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人引為知己呢?什么叫知己呢?不就是這個人了解知道自己。
如此體貼入微的人,誰會不把他當成知己呢?所以只要揣摩透對方的心理,即使先斬后奏也是無礙的。
李斯之所以敢鴆掉韓非,主要是他摸透了秦始皇的心理;秦檜之所以敢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岳飛,主要是他了解宋朝的皇帝想求和,怕手下的大臣功高蓋主。
當我認識到與人找交道的重要性,悟到理解別人的秘笈時,人家蘇秦卻早已在《鬼谷子》里詳細明了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唉,我嘗終日而思也,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當我說出這話時,我發現人家荀子早已說過,我這個當代人又落后于古人了,不過卻更貼近古人了,也似乎理解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