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范的散文是《背影》。
《背影》是“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樸素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感;真實中滿懷動人心弦的力量。
教育部推薦書目,新課標同步課外閱讀,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典范”。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
這篇散文通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父子關系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
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
這也是文章中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思想意義。
它的出版不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們競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沖淡的散文風格。
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名家點評:
李廣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并不是憑藉了甚么宏偉的結構和華瞻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
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樸素,而實際上卻能發生極大的感動力的文章,最可以作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為人。
葉圣陶《文章例話》:“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
吳晗《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江蘇揚州人。
“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
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
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
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
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
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作為一代散文大師,朱自清的好文章,遠不止《背影》《荷塘月色》《春》《綠》《匆匆》。
細膩清雋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真摯感人的《給亡婦》,恬淡溫暖的《冬天》,詩情畫意的《歐游雜記》,犀利貼切的《談抽煙》,妙語如珠的《論做作》,風趣幽默的《女人》,為你展現一個精彩紛呈的朱自清,完美詮釋散文之美。
朱自清對文章要求極高,每天最多只寫五百字。
他的散文平實而蘊藉溫情,細膩又不失率真,在通俗與清雅間寫盡人生況味,是公認的“白話美文典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朱自清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范的散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