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先秦敘事散文的產生發展流變
文學的起源應該可以追溯到文字產生之前,后人記錄的不過是對過去的美麗幻想。我國最古老的文學便是始于詩歌。由于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的特性,產生了奇偶得自然音韻。于是,講究對偶的便形成了詩歌一派,好奇的則產生為散文一派。在漢代以前所謂的散文,并不是純文學上的散文,更多的是一些記事說理的實用文。先秦散文是我國文學史上一段華美的樂章,使我國散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是泱泱文學史上的開篇之作,尚許稍有不足,但時至今日,誰也不否認,先秦散文亦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里程碑。先秦散文很多是密切為現實服務的產物,許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確,不存在單純為藝術而寫作的文章,先秦散文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先秦敘事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而先秦散文的寫作更多的是為了記載和總結歷史上統治階級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鏡,指導當時的政治斗爭。這個時期的散文審美價值觀一般來說沒有得到作家的特別重視,以純文學為創作目的的散文并沒有出現。盡管先秦散文文、史、哲不分,歷史性與文學性相結合,不少文學作品既是歷史學還兼具文學色彩,但總體而言,仍重在記事。以敘事精彩著稱的《左傳》被稱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左傳》以《春秋》為綱,增添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和傳說,描寫了大量的人物,就其基本性質來說,是一部歷史著作。作者在記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藝術加工,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這種藝術加工還不能算是作者有意識的文學創作。《左傳》在記敘歷史事件時,總是具體地展示其發展過程。作者通過鋪墊,照應,追溯,插敘等手法,把有關事實巧妙的安排在一起,描繪了引人入勝的情節,生動逼真的細節和場面。《左傳》記史除了細致的描寫戰爭場面,還深入揭示戰爭起因,醞釀過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描寫城濮之戰,在行文中不斷展示晉勝楚敗的原因:晉文公伐怨報德,整飭軍紀,遵守諾言,傾聽臣下意見,上下齊心協力:而楚方則是君臣意見分歧,主帥子玉恃兵而驕,一意孤行,盲目進逼晉師。城濮之戰的結果也寫得很全面,不僅寫了晉師大勝,晉文公確立了霸主地位,甚至還描寫了戰爭的余波:楚子玉戰敗羞愧自殺,晉文公聞之大喜,回國后賞功罰罪,對戰役進行總結,最后以君子之言贊揚了晉文公的霸業。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引人入勝的重現歷史就是終極宗旨!而《左傳》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跟文學創作比起來,《左傳》更能說是一部史學。在《左傳》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性格的人物,但《左傳》沒有在一個專門的篇章中描寫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把人物融合于事件之中,在紀事中表現人物,用不同時間內所發生的許多不同事情以不同事件以不同的方式揭示著人物性格的各個方面。只有把同一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事跡聯合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形象。而以記人精彩著稱的《戰國策》里,人物的描寫更為細致,性格更為鮮明。《戰國策》全書對戰國時期社會各個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鮮明生動的描寫,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寫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由于作者對這些人物心儀不已,頗為傾慕,甚至不惜脫離史實,以虛構和想象進行文學性描寫。《戰國策》中記錄的不是史實,更多的是出于虛構和依托。如《齊策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寫鄒忌看見徐公時“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細致地表現了鄒忌的心理活動。而涉及心理活動的過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寫,顯然得依靠自己的想象。《戰國策》對人物的描寫不滿足于平鋪直敘,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突顯人物,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驚人。如《秦策一》中,蘇秦落魄而歸后的刺股和喟嘆,榮歸故里時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都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而對蘇秦歸來時“羸縢履蹻,負書擔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的外貌神情描寫,綿密細致,極為傳神。《戰國策》的夸張虛構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卻使敘事更加生動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文學韻味。《戰國策》在寫人上,一方面繼承了《國語》相對集中編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出現了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機的集中在一篇文章,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成立開創了先河。如《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寫馮諼彈鋏而歌,焚券義實,營造三窟的事跡,馮諼一生中重要的事跡盡在一篇中,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和性格。這類作品,顯示了由《左傳》編年體向《史記》紀傳體的過渡。《戰國策》的文辭之勝,在語言藝術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學成就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王覺曾題:“辯麗橫肆,亦文辭之最”。鋪張揚厲,氣勢縱橫,可以說是《戰國策》說辭的主要特色。《左傳》中也記載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辭令。春秋時期,社會盛行重禮尚文的風氣,大夫進諫,行人應對,都講究辭令之美。這些辭令的共同點就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兩種不同風格的說辭展現著不同的精彩。有學者指出:在陳說方式上,《左傳》以理服人,《戰國策》以聲勢奪人:在陳說內容上,《左傳》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戰國策》杜撰寓言,間雜鄙俚:在陳說態度上,《左傳》言辭懇切,彬彬有禮,《戰國策》強詞奪理,巧言令色:在辭令風格上,《左傳》平實典后,委婉蘊藉,《戰國策》鋪張揚厲,夸飾鄙俗。毫無疑問,《戰國策》的文學性比《左傳》來得更深厚一點。盡管《左傳》有的記事也有一些加工,但《左傳》更多的是用一種史學家的眼觀和身份來記錄歷史事實,它的宗旨是盡可能更多的接近歷史,重現歷史,讓讀者去了解歷史事件而并非認識歷史人物。而《戰國策》重在刻畫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戰國策》描寫的歷史事實實際上是在為突顯人物服務的。其中為了突顯某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不惜展開鋪陳,并杜撰歷史寓言來表現人物形象。所以,與《左傳》相比,《戰國策》更具有文學價值。文學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它不僅僅給讀者提供素材,更多的讓讀者在閱讀過程感受歷史帶給我們的反思與感慨,在讀史中找到一種感情的升華。先秦文學慢慢的從史學向文學發展,是文學史發展的必然。盡管先秦散文只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開端,但我們能看到從《左傳》到《國語》到《戰國策》文學韻味正在加深;盡管先秦敘事散文還不是很純粹的文學,但誰也不能置疑那史詩般的絕唱在我國文學歷史上無可取代的歷史地位,誰也無法否認讀先秦敘事散文帶給我們源于文化,源于生命最初的感動與震撼!
小品散文發展史
小品文
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流派,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經過省思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內容題材不限,所傳達的道理或想法也沒有限制。
晚明時的袁宏道的[西湖雜記]一書收錄的作品初至西湖記、晚游六橋待月記、雨后游六橋記等,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與[湖心亭看雪]等
清時的夏丏尊,鄭燮(鄭板橋)的板橋題畫一書
民國初年徐志摩,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梁實秋的飲冰室文集
現代陳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詠,蔡康永等
散文品種之一。“小品”一詞在中國始於晉代,稱佛經譯本中的簡本為“小品”,詳本為“大品”。后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的雜記隨筆文字。
20年代所謂“小品文”,又稱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學體裁中與詩歌、戲劇、小說并舉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極一時,報紙副刊紛紛開辟專欄,1932年 9月林語堂創辦的《論語》半月刊,是最早專門刊登小品文的雜志。當時,對小品文的范圍,看法不盡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種體式的文學散文,有的側重於指夾敘夾議的雜感隨筆,還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寫之類的敘事散文。一般來說,此時和以后所謂“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潑、內容多樣、篇幅短小的雜感文字,它夾敘夾議地講一些道理或生動精練地敘述一件事情,其特點是深入淺出,言近旨遠,講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諷刺力量。
1934年以后,《人間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語林》半月刊以及《文飯小品》月刊、《芒種》半月刊、《西北風》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為主的刊物競相出現,同時出現了“科學小品”、“歷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諷刺小品”等名目,以至人們稱1934年為“小品文年”或“小品文雜志年”,圍繞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內容、寫法和價值、傾向等,展開了熱烈討論,林語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人間世〉發刊詞》),林語堂、周作人寫的那些閑適淡遠的小品文即其代表。這種主張受到許多人的批評,魯迅等人反對把小品文當作“小擺設”,犟調它對社會現實的迅速反應和作為“匕首”、“投槍”的社會功能(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魯迅雜文中的許多篇章便是富有社會意義的小品文典范。
----------------------------------------
散文品種之一。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盛行于明清。在現代中國,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統稱,與美文、隨筆、雜感、絮語散文大體相當。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極一時,多樣競榮,并出現對立的創作傾向和思想論爭。林語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閑適小品文,把小品文視為個人獨抒性靈、消閑自娛的形式。魯迅等人強調小品文的現實戰斗性和審美愉悅感的統一,倡導生活速寫、團察前諷刺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和歷史小品文,堅持和發展了現代小品文的現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閑適性小品文趨于衰落,敏銳感應社會現實的小品文獲得很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沒肢建立后小品文的類別和風格日趨多樣化。
參考資料:《中國大百科全書》
小品文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多種樣式。古代許多帶有強烈感情色彩、語文優美生動的序、跋、記傳、書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的特點,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松的語言,給塌清人一種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過之后,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現在的小品文因內容的不同,一般有諷刺小品、時事小品、歷史小品和科學小品之分。
小品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小品文中的諷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諷刺筆調,批判錯誤思想,抨擊腐朽事物的雜文。
歷史散文的發展過程
歷史散文的發展過程
第一編 先秦散文 11
概述 11
第一章 歷史散文 13
第一節 卜筮之文 14
第二節 政令之文 23
第三節 史傳之文 30
第二章 哲理散文 47
第一節 語錄體:《論語》、《墨子》、《孟子》 48
第尺虧二節瞎困茄 傳誦體:《易傳》、《老子》、《大學》 65
第三節 寓言體:《莊子》 72
第四節 論辯體:《荀子》、《韓非子》 77
第五節 余論 89
第二編 秦漢散文 90
概述 90
第一章 賦體之文 94
第一節 歌頌之賦 97
第二節 抒情之賦 105
第二章 史傳之文 118
第一節 司馬遷和《史記》 118
第二節 班固和《漢書》 127
第三章 論理之文 133
第一節 史論和時論 133
第二節 哲理之作 141
第四章 奏疏書啟之文 152
第一節 上疏之文 152
第二節 書啟之文 160
第三節 余論 169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散文 172
概述 172
第一章 賦體之文的發展 175
第一節 魏晉之賦 178
第二節 兩晉之賦 187
第三節 南北朝的辭賦和驕文 195
第二章 奏疏章表、書信札記文 208
第一節 建安之文 209
第二節 魏晉之文 219
第三節 南朝之文 230
第三章 其他散文 237
第一節 寫景抒情之文 237
第二節 敘事之文 245
第三節 南北朝的小品雜文 252
第四節 余論 256
第四編 唐代散文 259
概述 259
第一章 中唐古文家 273
第一節 中唐古文家的先磨察鋒 273
第二節 韓愈的散文 275
第三節 柳宗元的散文 288
第二章 中唐以后的散文 302
第一節 韓愈同時代的平易和奇崛兩派 302
第二節 韓柳以后的兩種散文創作傾向 305
第三節 晚唐小品 311
第四節 余論 315
第五編 宋元散文 319
概述 319
第一章 北宋六大散文家 329
第一節 歐陽修的散文 329
第二節 曾鞏和王安石的散文 336
第三節 蘇軾的散文 342
第四節 蘇洵、蘇轍及其他作家的散文 348
第二章 南宋散文 355
第一節 陸游的散文 355
第二節 表現愛國主題的散文 358
第三節 筆記和野史 364
第四節 理學家的散文 371
第三章 元代散文 376
第一節 元代散文概論 376
第二節 元代議論文 384
第三節 元代記敘文 386
第四節 元代筆記文 388
第五節 余論 392
第六編 明代散文 397
概述 397
第一章 明代前期散文 398
第一節 明初散文 398
第二節 形式主義文風和臺閣體 405
第二章 明代中葉散文 408
第一節 前后七子的文學復古運動 408
第二節 唐宋派 411
第三章 明代后期散文 419
第一節 李贄和“童心說” 419
第二節 公安派 421
第三節 竟陵派和晚明小品 429
第四節 明末愛國主義散文 434
第五節 余論 442
第七編 清代散文 447
概述 447
第一章 清初散文 450
第一節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散文 450
第二節 侯方域、魏禧、汪琬的散文 459
第二章 桐城派古文 467
第一節 桐城古文的興起 467
第二節 方苞的“義法”及其創作 468
第三節 劉大櫆和姚鼐的散文 473
第四節 陽湖派 481
第三章 清代其他散文 486
第一節 廖燕的散文 486
第二節 鄭燮的散文 489
第三節 袁枚的散文 493
第四節 其他作家的散文 497
第五節 余論 502
第八編 近代散文 509
概述 397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的散文 513
第一節 近代散文的先行者龔自珍 515
第二節 經世文派的崛起 524
第三節 桐城派的中興與復歸 530
第二章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散文 538
第一節 康有為與譚嗣同的政論散文 539
第二節 梁啟超的“新文體”及其新體散文 543
第三節 嚴復的政論與翻譯和林紓的古文 550
第三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散文 556
第一節 章炳麟、章士釗的政論散文 557
第二節 鄒容、陳天華的通俗散文 563
第三節 秋瑾的政治性雜文 568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散文的發展歷史20字作品,簡述先秦敘事散文的產生發展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