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詩有何特點
王安石的詩文都與社會、政治或人生的實際問題貼得很緊。散文尤其突出。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答司馬諫議書》等名文,本是與變法有關的政論而非文學作品,且不像歐陽修同類文章那樣講究文采,暫且不論,即使像《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后》、《傷仲永》這樣的小品文,都包涵有很實際的用意,而不是為了表現人生情趣、文學才思。 如《讀孟嘗君傳》談的是怎樣才算真正“得士”的問題,《傷仲永》談的是天賦不可依恃,學習尤其重要。甚至像《游褒禪山記》這種歷來重視辭采和情趣的游記類散文,也用了近半的篇幅,引伸討論一個哲理性的問題:無論做什么事情,要達到超乎庸常的境界,都需要具有非凡的意志、付出超常的努力。 在王安石詩歌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一部分作品是直接反映現實社會問題的,如《感事》、《兼并》、《省兵》、《收鹽》、《河北民》等,大多作于他任地方官時,表達了他對時政的批評和他的政治理想。另一部分作品,則借古喻今,或借題發揮,表明作者的政治觀念或人生觀念,如《商鞅》,以“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強調了建立有效的國家機器的重要;《孟子》“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表現了他在政治上固執己見的態度。此外如《賈生》、《漢武帝》、《桃源行》、《明妃曲》等,大體類似。不過,同散文的情況不一樣的是,除了這一類觀念性比較強的作品以外,王安石(特別是在他脫離政治舞臺的時期)還寫有許多偏重于抒情的作品。 與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等人推崇和效仿韓愈不同,王安石詩受韓愈的影響很少,而是非常敬重杜甫,并廣泛吸收了中晚唐詩的特長。他曾編過《老杜詩后集》,并在《杜甫畫像》中寫道:“吾觀少陵詩,為與元氣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杜甫在宋代逐漸受到高度重視,宋詩逐漸向杜甫的方向靠攏,可以說是以王安石為起點的。另外,他也編過《唐百家詩選》,收的多是不為人重視的中小詩人的作品,顯然他有廣采博收的意識。在此基礎上,他的詩形成了以語言精煉而圓熟、意境清麗而含蓄為主要特點的風格。 王安石的詩對語言的錘煉十分講究,并善于不留痕跡地化用前人的詞匯和意象。傳說《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改了十幾次才確定下來。其實,把形容詞“綠”用為動詞的寫法,不但李白早已有“東風已綠瀛洲草”之句(《侍從宜春苑……》),其他人也反復使用過多次,但王安石這句最為親切自然而形象鮮明,能表現出江南風光的喜人之處,所以為人們所熟知。又如《暮春》詩中“雨花紅半墮,煙樹碧相依”,是受杜甫“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一聯的啟發,但并不覺得是套用前人的。還有《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后人認為是用史書中的材料為對仗,極表贊賞,但他確實用得很巧,不顯得吃力。另一方面,王安石雖然經常憑藉廣博的書本知識方便地化用前人語匯,但他并不總是在搬弄學問,他也常常通過細膩的觀察,捕捉生動的意象,以平易的語言表現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像“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北山》),后二句對得很工整,讀起來卻很自然,“細數”、“緩尋”既烘托了蕭散曠逸、從容不迫的神態,又暗涵了一種百般無聊的閑愁。一般來說,王安石不把經過仔細揣摩、推敲的個別典故、語詞用得很顯眼,而是把這種精巧的語言同全詩意脈的自然流動融合成一體,正如葉夢得《石林詩話》所說,看上去“見舒閑容與之態”,但“字字細考之,若經櫽括權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王安石詩常有謝靈運及中晚唐詩那種清麗的風致,黃庭堅謂之“雅麗精絕,脫去流俗”(《苕溪漁隱叢話》引)。像《歲晚》: 月映林塘澹,風涵笑語涼。俯窺憐綠凈,小立佇幽香。攜幼尋新菂,扶衰坐野航。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詩中的景物顯得清幽雅潔,呈現超脫于世俗之外的美,而詩人的心便流連于此。讀這樣詩,我們會想到謝靈運的山水詩,但王安石沒有他那樣的貴族式的孤傲;想到大歷十才子或賈島一派的寫景詩,但王安石沒有他們那種寒苦。實際上,王安石這一類詩是帶有某種孤獨和清高意味的,只是他對此不愿作強化的表現,保持著心態的平衡,因而在語言上,這一類詩也寫得比較諧調。 這里已經涉及王安石詩的另一特點,即表現的含蓄。為了更好地說明它,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杖藜緣塹復穿橋,誰與高秋共寂寥?佇立東崗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寄蔡天啟》) 杜甫晚年的詩,常把自我的形象孤零零地置于肅殺的秋色中(如《登高》),以表現心境的悲涼,王安石這首詩與之有些相像,包括聲律的頓挫也有些相似。但王安石作了些淡化的處理,譬如詩中用“誰”來代替自己,避免以廣闊的背景造成情緒的擴張,同時也回避說明或暗示情緒的具體內涵,因而留給人們的是一種既蕭索又蒼涼、不可實指的悵惆情懷。造成這種詩境原因很多。一方面,王安石個性倔強,一生歷經風波,在受到挫折時,內心的不平總是要流露出來;但另一方面,不僅他的人生體驗很復雜,不易說清楚,而且,在宋代重理智的文化氛圍中,作為有過重要政治地位的大人物,詩中個人情感表現得過于強烈,會被認為是一種幼稚的夸張,所以他還是用了比較抑制的、含蓄蘊藉的方式來表現。另外像《南浦》:“南浦隨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無覓處,日落畫橋西。”也是一種不知因何而起的惘然若失的情懷。但不管怎么說,在宋代詩人中,王安石的詩歌情感,已經是比較濃厚而不偏向于平淡的了。透過清麗而含蓄的意境,詩人的內心隱痛還是可以感受到的。 王安石以其廣博的學識、圓熟的語言技巧、自然含蓄而又精巧凝煉的風格,建立了宋詩的一體,后來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受他的影響不小。他們以才學為詩的偏向,也與王安石有些關系。
王安石的寫詩特點是什麼?
王安石寫詩和他寫文章一樣,也有重視實際功用的傾向。但是他也把詩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寫個人的情懷,反映的生活內容也更為豐富.
(1) 前期詩風直露深刻,語言犀利,以氣勢取勝。
(2) 后期詩風豐神遠韻,詞句清麗,以意境見長。
什么是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籍,語勢有停頓轉折。
一般認為,所謂“沉郁”,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所謂“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沉郁與作品的主要意境有關,頓挫則與作品的表現技巧有關。
文學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風格特征。沉郁頓挫的風格的基調是悲慨。杜甫詩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強烈,這種強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動讀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詩歌藝術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強烈是第一位的。
擴展資料:
反義詞:
平鋪直敘
【解釋】:鋪:鋪陳;敘:敘述。說話或寫文章不加修飾,沒有起伏,重點不突出。
【出自】:清·錢謙益《初學集》卷八十三:“平鋪直序(敘),以為古今未有此體。”
白話文:寫文章不加修飾,沒有起伏,我認為從古到今都沒有這種體裁。
【示例】:這篇小說盡管大都是~,但讀起來卻令人潸然淚下。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補語;用于說話、寫作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沉郁頓挫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王安石散文沉郁頓挫的特點,王安石的詩有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