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鴿子>>讀后感
屠格涅夫的散文是美麗的,他習慣在散文中用虛擬情景來抒寫他的美妙理想與抽象理念,讓他的散文顯現出一種虛幻而又明麗的美。他在《鴿子》中編造了一個鴿子與暴風雨的美麗故事,用暴風雨的狂躁來反襯鴿子心底的安寧,抒寫自己心底對寧靜與親情的渴望。他的《門檻》則用對一位女郎,即“一個圣人”跨過“門檻”的一種義無反顧的虛擬性描述,來表現自己對勇敢的獻身者的崇敬與支持。而本文也是描述的這樣一個夢中意境。 用虛設物境來寓情寓意,是本文,也是屠格涅夫的散文的一個特點。蔚藍王國是一個藍色的,光明的,充滿著青春與活力的理想王國。它的外境世界是美麗的,它由蔚藍色的大海托起、蔚藍色的天空覆蓋。四周是一片茫無邊際的蔚藍色的大海,無數波浪閃耀著金鱗;頭上,也是這樣茫無邊際,這樣蔚藍的海。藍天上,有溫柔的太陽宛然在微笑。蔚藍王國就是一群島嶼,是一群半透明的仙島。島上有各種寶石、水晶和碧玉放射著光彩。從突起的岸邊,飄來令人心醉的芬芳;一些島嶼上,白薔薇和鈴蘭的落英,雨也似的飄灑。從另一些島嶼上,突然飛起了許多彩虹色的長翼鳥。鳥兒在頭上盤旋,鈴蘭和薔薇消失在珍珠般的浪花里。跟著花兒,跟著鳥兒飛來的還有美妙悅耳的聲音…… 藍天,碧海,寶島;還有水晶碧玉,花香鳥語。這就是文本中描繪的夢幻王國,比天堂還美麗。 不只是這些,更美的是有一群充滿著青春活力的年輕人。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美麗,而這種美麗則是通過他們的行為動作,他們的歡聲笑語傳達出來。他們乘 “一葉裝飾華麗的小舟”,高揚起美麗的風帆,隨著溫柔的波浪,輕輕地起伏。沒有風推動它,是他們歡騰躍動的心引導它前進。他們是純凈的,與藍色的天,藍色的海為伴,與水晶碧玉為伴。他們是自由自在的,想要到什么地方,小舟便像一個活的東西那樣,馴服地急速奔向什么地方。他們是幸福的,波浪是溫柔的,太陽在微笑,有鳥兒美妙的聲音,女人的聲音,船尾水流的潺潺聲――一切都像在訴說著愛情,訴說著幸福與快樂。 讀這樣的散文,會使我們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那里是和平安寧、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而屠格涅夫的“蔚藍的王國”則是一個年輕快樂、自由幸福、美麗溫馨的天堂。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實生活的厭倦情緒,全都寄寓在這“蔚藍的王國”里,清新的自然,青春的朋友,溫柔的太陽與波浪,令人心醉的花香鳥語……這些優美的意象,組合成一個和諧、美麗的意境,令人陶醉,令人流連忘返。 但是文本的開篇明確地告訴了讀者,“呵,蔚藍的王國……我在夢中見到了你”。而結尾處又再一次提醒讀者,“呵,蔚藍的王國,我在夢中見到了你……”前后照應,真實地告訴人們一個“蔚藍的王國”的完整夢想。反復強調,是夢境,而非現實。這個夢越美好,就越強烈地表現了對于夢中那種生活的熱切追求,對自由、愛情誠摯的向往。因為現實生活中缺少這些,作者才會有如此強烈的渴求。顯而易見,這個美麗的夢境,藝術地傳達了他對現實生活的強烈的不滿情緒。這也是本文的第二個特點,以美景、樂景來寫悲哀與憤懣。但作者自始至終都是將美景、樂景放在前臺,使得全文色調明快,氣氛和諧。而傷感與憤懣一直隱藏在背后,只是在開頭與結尾處點化暗示。
初戀屠格涅夫青春的呼喚賞析
人生要讀的美文——青春的呼喚——[俄國]屠格涅夫
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擁有宇宙間的一切的寶藏,連憂愁也給你安慰,連悲哀也對你4有幫助,你自信而大膽,你說:“瞧吧,只有我才活著。”可是你的日子也在時時刻刻地飛走了,不留一點痕跡,白白消失了,而且你身上的一切都像太陽下蠟一樣,雪一樣地消失了。……也許你的扭力的整個秘密,并不在乎你能夠做任何事情,而感動你能夠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正在于你浪費盡了你自己不知道怎樣用到別處去的力量﹔正在于我們中間每個人都認真地以為自己是個浪子,認真地認為他有權利:“啊,倘使我不白白的耗費時間,我什么都辦得到!”
我也是這樣……那個時候,我用一聲嘆息,一種凄涼的感情送走了我那曇花一現的初戀的幻影的時候,我希望過什么,我期待過什么,我預見了什么光明燦爛的前途呢?
然而我希望過的一切,有什么實現了呢?
現在黃昏的陰影已經開始籠罩到我的生命上來了,在這個時候,我還有什么比一瞬間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憶更新鮮,更可寶貴呢?
有關俄國作家屠格涅夫作品《阿霞》的評論到哪里找?
《阿霞》完成于一八五七年。
一八五七年,屠格涅夫疾病纏身,與那位他終身眷戀、出生在西班牙、后居住法國的歌唱家維亞爾多夫人的私人關系也發生了危機。為了擺脫痛苦的心境,在這一年的夏天,他孑然一身來到萊茵河東岸、離波恩不遠的小城——津齊格礦泉療養地。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些俄國人,其中有著名畫家尼基京及來自莫斯科的薩布洛夫兄妹,并開始創作《阿霞》。在一定程度上尼基京和薩布洛夫兄妹成了《阿霞》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說的女主人公阿霞的身世與屠格涅夫女兒的身世幾乎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把對于女兒的愛、對她的未來命運的思考和憂慮寫進這部小說里去了。他曾在給列夫·托爾斯泰的信中說過:“我寫《阿霞》時非常激動,我差不多是含著眼淚寫的。”這部小說于一八五七年在羅馬脫稿,一八五八年在俄國出版。
阿霞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和一個女農奴的私生女。女農奴死后,由父親撫養成人;父親死后,由其同父異母的兄長帶著到異國旅行。在德國的小城津齊格礦泉療養地,阿霞與尼·尼邂逅,并愛上了他。尼·尼也熱烈地愛著阿霞。當阿霞主動提出與他約會、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時,他卻驚得目瞪口呆,畏懼地退縮了。他對自己說:“如今,幸福來到了——而我卻動搖了,我竟把它推開了,……幸福的突然到來反使我心慌意亂。我承認,阿霞本人,連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這一個有吸引力卻又古怪的少女,著實把我嚇住了。”他傷了她的心,也傷害了她的自尊。她決定與他訣別。當尼·尼意識到自己與幸福擦肩而過時,他自責、后悔,追懷不已。
阿霞是個不尋常的姑娘。她有著火熱的感情、堅毅果敢的性格,并且極端的自尊。她想要“去干一番艱苦的事業”,她說:“要不,日子一天天過去,一生也就白過了。”她“想不虛度一生”,“在身后留下痕跡”。正因為如此,在生活中,她需要一個堅強有力、不同凡響的人物。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尼·尼的身上。然而尼·尼遠不是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那種英雄。他毫無目的地漂泊,過著閑散疏懶的生活。他沒有任何事業上的追求,他認為在一生中做出什么有意義的事業是“不可能的”。他不像阿霞那樣,懷著熾烈的感情去追求理想化的崇高的愛,并不惜為此獻出自己的一切。對于他來說,需要的只是“彼此相戀為伴的歡樂”,他并不準備“履行自己許下的諾言,去了解一項艱難的任務”;他更無法擺脫貴族社會的偏見,不能真正接受“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
男女主人公對于生活、對于愛情所持的不同態度,有如兩條永遠不能相交的平行線。既然如此,他們短暫的愛情以悲劇而告終結,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尼·尼是屠格涅夫創作的眾多的“多余人”畫廊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對于這種人物產生的社會原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為《阿霞》所寫的評論文章《幽會中的俄羅斯人》中曾作過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一個人生活在除了渺小的生活盤算以外,別無任何向往的社會里,他的思想就不能不浸透渺小卑微的東西。”“凡是遇到需要巨大的決心和高尚的冒險精神的事情,他便膽怯心虛,他便軟弱無力地退縮,其原因同樣是生活只訓練他在各方面去應付那些渺小的事物。”男主人公尼·尼正是這樣一個人物。正因為如此,車爾尼雪夫斯基把尼·尼稱之為一個“意志軟弱的貴族羅米歐”。屠格涅夫也認識到,阿霞所需要的英雄,既不是彼得堡上流社會的那些年輕人,也不是在異國漂泊的貴族出身的尼·尼這樣的人物。他在另一篇小說《往來書信》中,借人物之口說過:“在我們的時代,英雄是沒有的……。”
不過,在事實上,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形象中,有的(如羅亭)也曾具有某種英雄的氣質,盡管他們仍然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是由于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起,平民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貴族知識分子的時代行將結束了。出現在這樣一種歷史環境中的“多余人”尼·尼,已經不再具有羅亭那種理想主義的光輝,不再具有為履行社會責任而行動的美好愿望。他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真正的多余人,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純粹的惰性力量,這是完全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的。
阿霞是“屠格涅夫少女”畫廊中的一個非常動人的女性形象。作者成功地刻劃出了阿霞的復雜、矛盾甚至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性格。她熱情、善良、純真、坦率,同時又任性、多變和怪異。作者用了許多筆墨交代她那怪異的性格形成的社會原因,即她的特殊的身世。這種身世,使她在社會上蒙受屈辱,使她的自尊心過度的膨脹,使她形成了多疑的性格。“處在她的境地,要么得學會討好別人,要么就孤芳自賞。”而她選擇了后者。這就是說,她的獨特的性格,是需要由她所處的獨特的社會地位、由世俗對于這種地位的偏見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壓力來加以說明的。尼·尼其實并沒有真正能夠超越這種偏見,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阿霞,而他與幸福失之交臂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由此可見,在阿霞的愛情悲劇中,是隱含著作者對于世態炎涼的感嘆和對于封建社會那種等級關系的譴責的
《鄉村》屠格涅夫的賞析 快,好的有獎勵
正 《鄉村》作于1878年,是屠格涅夫晚年作品。這時,屠格涅夫由于思想苦悶,遠離祖國,身患重病,陷入一種悲觀的情緒當中。這時期他的許多散文流露出前途渺茫、浮生若夢的消極情調,但仍有一些格調高昂、懷有愛國激情的篇章。《鄉村》就是一篇充滿對俄羅斯、對農民的深沉的愛的散文。這篇佳作,無論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有閃光之處筆者試圖從"美好如畫"的角度加以賞析。
采納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屠格涅夫散文評論,屠格涅夫<<鴿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