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的發展趨勢
那是的美學是與道家思想息息相關的
因為政局動蕩不安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開始受到重視 再加上許多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都歸隱山田 所以此時的山水畫開始興起 山水畫不再是只為人物畫服務 開始有獨立的畫論畫理 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便是第一篇畫山水的步驟文
總之 當時人物畫依然是主流 花鳥次之 山水畫隨著道學思想悄然興起 但還沒有脫離人物畫 是處于幼稚萌芽狀態 存在這水不容泛 人比山大 比例的基本問題 且那是山水畫還沒有形成單獨的一支畫系
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大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上界定的起止點是漢獻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期分裂、戰亂頻繁的的時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斷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在文化方面,這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人口的大流動和民族關系的大變動帶來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學、佛學、道教、儒學以及法家、名家相互爭勝又相互吸收,導致文化上的繁榮;人們處在不斷變化的開放的大環境中,思想活躍,視野開闊,感情奔放,富于創新,勇于探索.科學技術、宗教哲學、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刻建筑等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發展,為即將到來兆仿的大唐盛世積蓄了力量和智慧.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也是中國文人最具風采的時代——這是因為門閥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壞與能否做官沒有了關系,文人們對封建統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功利性,不僅是自覺發展而且是自主發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個性;因此文學本身在這一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文學門類更加豐富,文學風格更為多樣,文學流派異彩紛呈,文藝理論蓬勃發展.
從文體方面看,這一時期文學上成就最高的是詩歌:五言詩更加純熟,七言詩逐漸繁榮,由于音韻學的發展,出現了“永明體”詩歌以及新體詩,中國古典格律詩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藝理論、駢文和小說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散文則被認為進入了中國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沒有太大的發展.
按年代來說,魏晉南北朝文學始于“建安文學”,“三曹”父子為文壇領袖,“七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詩歌慷慨悲涼,文章清峻通脫,有“風骨”之譽.之后出現了“正始文學”,阮籍、嵇康為代表人物,正始文學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精神,又雜糅以玄遠脫俗的老莊哲學,自有“魏之遺直”之氣.
到了西晉時期,文人紛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間,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并稱于世,但歷猜棚此時作家多注重形式華美,失掉了建安以來的“風骨”傳統,只有左思以“風力”為一時之杰.到西晉末年,玄言詩開始興起,東晉一代蔚為大宗,“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潛詩,蘊幽深意境于沖淡平和之中,樸素自然,淳厚有味,開“田園詩”之先聲.
及至南朝,文學更加繁榮,文人詩中,謝靈運以山水詩扭轉玄言詩的單調局面,鮑照的樂府詩對七言詩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颙發現四聲,沈約提出“八病”,“永明體”新詩形成,謝朓是新體詩的代表作家;梁陳時期也出現了輕靡空虛的“宮體詩”,代表作家是蕭綱兄弟,可以說,這是文學的社會作用被忽視所必然產生的產物.樂府民歌有西曲、吳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為代表.這一時期駢文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鮑照、江淹、孔稚圭等優秀的駢文作家;南朝還出現了“志怪”和“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品——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以及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和《詩品》,在文學整理方面,也有《昭明文選》和《玉臺新詠》,可說是各方面全面發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曄的《后漢書》之外乏善可陳.同期的北朝,文人詩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后,才改變了北朝文人詩的荒涼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剛健,質樸豪放,放出超越文人詩的異彩,“樂府雙璧”之一的《木蘭辭》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現了兩部優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以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
總體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有以下特點:
一,由于這一時代戰亂頻繁,多災多難,這一時期的時代精神是悲劇的、幻滅的、懷疑的,人們抱有強烈的對痛苦之生的懷疑和對死亡的恐懼,反映到文學上就是強烈的戀生意識和叛逆精神.無論是文人詩文肢則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緣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都是對死亡的恐懼與思索;無論是田園詩還是山水詩,甚或“傷于輕靡”的宮體詩,都反映出這種“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情緒,而志人小說中那種種“名士風流”,更是“片言驚天下”的社會價值觀的反映;鮑敬言的“無君論”、嵇康的“非湯武薄周孔”、范縝的“神滅論”則進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懷疑與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懷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綱常理論都是可以懷疑的.這一時期的文學,歸根結底是對生的懷疑和對死的恐懼,中國文人正因為這種亂世之中的獨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人格.
二,這一時代是個開放型的時代,各種思潮的交匯融合,促進了文藝理論的自覺發展,文學也隨之產生了新的面貌.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失去了傳統的權威地位,與道家進行了第一次融合,產生了玄學,大大影響了文學發展.這時期比較有名的思想上的論爭還有“有無之爭”與“言意之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這一時期的文學呈現出“上層文學”、“精英文學”的面貌.由于門閥制度,士族階層壟斷著文化教育,只有少數的庶族地主能夠接受教育,更遑論平民百姓.因此,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就是一種“精英文學”,雖然南北朝時期民歌興盛,但是,從南朝民歌經過文人刪定之后留下的大多是情歌這一點來看,這近四百年間,“話語權”掌握在那些“精英”手里.文學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后世也罕見)的上層性和家傳性——身為統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較著名,同樣身為統治者的“三蕭”兄弟又何嘗不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三張”是兄弟,“二陸”也是兄弟,“兩潘”是叔侄,阮瑀、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賢”……這一時期的“精英文學”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由于文學只在這個上層的圈子里風靡,一旦這個圈子崩潰,必然導致文學的短期衰微——北朝時期沒有好的文人詩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總之,這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悲慘時代,這又是一個文學大踏步發展的偉大時代.從“建安風骨”到“左思風力”,從“魏晉風度”到“南朝風流”,一個“風”字成為了這一時期的關鍵詞.如果我們把“風”理解為“風雅頌”的風,“風”也就可以理解為是詩,那么,所謂“風度”,其實就是“像詩一樣的態度”——這確實是一個詩一樣的時代,只不過這詩是一曲充滿了“變徵之音”的慷慨悲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南朝散文美文化的發展趨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