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事看雪》原文
展開全部
是《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這一天天剛剛亮,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彌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仆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
《湖心亭看雪》中是從哪幾個角度寫西湖雪景的?
從三個角度描寫西湖雪景的,分別是:
1、未游西湖時,從聽覺角度概寫:“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游西湖時)先總寫全景遠景:“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3、(游西湖時)后具體描寫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擴展資料
1、簡介: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2、賞析: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讀來覺得這簡直不是文章,而純粹是孤獨者與孤獨者的感通,孤獨者與天地的感通,因為作者把很多會于心的東西流于言外,用曠達和幽靜共同釀制了一種近乎純美的意境。
3、文中有關“湖上影子”的描寫特點:
作者運用白描手法,由遠及近,寫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長堤、湖心亭、舟、舟 中人。這些景物與人,在大雪的籠罩下全都變得虛無縹緲,模糊微小,天人合一,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變成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具有了童話般的夢幻色彩。
然而最微不足道的“兩三粒”人卻是這空曠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們是賞雪的主體。作者的描寫,宛如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寥寥幾筆,就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語的表達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語,與結尾舟子的喃喃自語“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相互映襯,前句借“客”偶遇知音的驚喜,贊美作者之“癡”;后句借舟子之口,說“客”之“癡”,為作者之“癡”找到“同調”,找到了可以原諒的“理由”。
作者超凡脫俗的行為和孤高自賞的情懷,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鳴,也通過他與“客”的“合鳴”,仿佛讓本無雅趣的舟子也受到了“癡”的精神感染,讓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
湖心亭看雪屬于什么文體?
借景抒情!
《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遠,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較高的“殿軍”。《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湖心亭看雪選自哪?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 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 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胡心亭看雪是什么散文,《湖心事看雪》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