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內心要表達的某種情感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借景物來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
其中,情由景所背負,景為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寫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
由于**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
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圖畫——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葉,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脈脈的荷香”,都交融著作者那隱隱的、卻又深沉的孤獨與苦悶的心緒,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表現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
當代女作家張潔在《挖薺菜》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景物描寫——
太陽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漸漸地從天邊退去。
遠處,廟里的鐘聲在薄暮中響起來。
羊兒咩咩地叫著,由放羊的孩子趕著回圈了;烏鴉也呱呱地叫著回巢。
夜色越來越濃了,村落啦,樹林子啦,坑洼啦,溝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進了神秘的沉寂里。
這一段描寫選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畫了一幅美麗、和平、靜穆的晚歸圖,它同“我”當時那種孤獨、寂寞、焦急、悲傷,有家不敢回的復雜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襯“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奪人心者,莫先乎情。
”劉勰也曾說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繪景物,所寫之景自然是充滿主觀情志。
我們在寫作時,要善于借景物來抒發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借助對某種事物的贊美或貶斥,抒發自己的某種心態,成為常用技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冬天植物并托物言志的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