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緬懷革命先烈,發揚奉獻精神”
★ 小英雄的故事
《抗日小英雄王樸》。
王樸生于1929年,犧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縣人。
他生長的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4歲。
王樸誕生在村里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
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蘆溝橋事變, 侵占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
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樸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里,王樸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后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樸:“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樸吧?”。
王樸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
“你一定知道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里, 說出來就放你回家。
”“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王樸面不該色得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樸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王樸面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對死亡,毫不畏懼。
就這樣,王樸英勇的為自己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一代人。
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村頭那座破舊的草房里住著王二小一家。
11歲的二小是個放牛娃。
二小參加了兒童團,跟著柳老師和吳連長,學了許多知識。
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長大了,還要建設我們的國家。
鬼子的大掃蕩又要開始了,吳連長帶著隊伍去山那邊,說要做個包圍圈等鬼子來鉆。
鬼子來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鄉親們轉移的方向走去,心里著急,就唱著放牛歌走了出來。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為他們帶路。
二小牽著一頭壯牛,就帶著鬼子走了。
二小領著鬼子在山里轉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頭拔出戰刀威脅二小。
二小心里很鎮定,卻裝出害怕的樣子,對鬼子說,那邊有條路,穿過去就能找到八路。
鬼子說你撒謊,你想騙皇軍。
二小說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
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著他走了。
到了八路軍埋伏的山溝,二小機靈地從溝邊往山上跑。
吳連長一邊高喊要二小快跑,一邊開槍打死了向二小瞄準的鬼子。
可是鬼子小隊長端著大槍追上二小,把刺刀扎進了二小的身體,將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樹葉一樣落了下來,滿山的樹葉都一起落了下來,鮮血染紅每一片樹葉和綠草。
八路軍發起了進攻,消滅了鬼子。
大壯牛像是要報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隊子。
鄉親們把二小放到擔架上。
吳連長喊著二小,鄉親們喊著二小,可是二小安詳地閉著眼睛。
他再也聽不到了。
太陽也仿佛被染紅了,滿山都飄著紅色的樹葉,那景色,美麗極了。
我為英雄贊
我們今天和平繁榮的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民族魂》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書中每一個字都有革命先烈那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
我十分敬佩趙一曼。
她,既是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又是一位深情的母親。
1935年10月,趙一曼和二團的戰士被敵人包圍了,他們拼殺了很久,仍沒沖出重圍,趙一曼就自已來打掩護,讓其他戰士沖出去,而她卻受了重傷,不幸被捕。
敵人瘋狂的拷打她,她沒有屈服,最后被敵人殘酷地殺害了。
趙一曼臨死前想念兒子,就寫了一封遺書,信中告訴兒子自已是為了國家而犧牲,要他明白,你是為國而生。
趙一曼為了**,貢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難道,你不被她感動嗎?
在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團結一心,艱苦奮斗,抗擊了日軍的侵略。
他們把自己的生命拋到腦后,把中華民族的存亡放在第一位。
普通的老百姓和手持機槍、軍刀,甚至大炮的日軍來拼搏,后果可想而知,但是他們沒有后退,就憑著自己鋼鐵般地意志和決心來跟強大的日軍戰斗,真是可歌可泣。
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地民族精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
讀懂北海放牧英雄——蘇武
暮秋時節,凜冽的寒風將漫地枯葉吹的四處飛揚。
嚴寒,籠罩了整個世界,寒冷中我讀懂了蘇武,明白了蘇武的心聲,明白了蘇武的忠誠,更加明白為何蘇武為后世千古傳頌。
時光回轉,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為了答謝匈奴單于的善意,命蘇武帶領使團出訪匈奴——一個荒涼蠻夷的國度。
外交使臣做來并不易,因為“虞常事變”,蘇武等百余人被單于扣押,面對衛律名與利的誘惑,面對衛律的酷法嚴刑,有人屈服了,得到榮華富貴,而蘇武最終不肯向單于面北稱臣。
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條件是特別無理—公羊生仔,蘇武才能獲釋歸漢。
茫茫北海,無邊無垠地凍天寒,人煙罕至,唯一和蘇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漢廷的旌節,刺骨的寒風吹遍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吹彎百草的腰,吹折樹木的枝。
也惟有蘇武手持旌節活著,挺著,誓死不屈服。
身上單薄的衣衫,飽經風雨的洗禮,支離破碎,僅能蔽體,已經失去它御寒的功效。
寒風似箭刺入骨子里。
蘇武饑食野草,渴飲雪水,心中卻依然操守著諾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誓死捍衛漢廷的威嚴。
悠悠19載,已是兩鬢斑白的蘇武,終于有了回國的機會。
回到祖國的那一刻,他依舊手拄那件跟隨自己19年,卻又是色以褪盡的旌節,高拍頭顱,激動的流下幸福淚水。
蘇武沒有司馬相如文章寫的華美,也沒有李廣馳騁沙場的英勇,但他卻默默的信守對祖國的諾言。
北海牧羊的英雄氣節,足以令他萬古流芳……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蘇武的英雄氣節譜寫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正氣歌。
蘇武的故事催我淚下,蘇武的氣節催我奮進。
青山依舊,綠水依然,秋還是那樣寒。
走在秋風中的我終于讀懂了何為“忠誠”,何為“英雄”。